深刻把握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实践要求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2024-04-24)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新质生产力的全新概念和系统理论,把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规律的认识提升到了新的高度,为新征程中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科学指引和实践路径。我们要深入学习、深刻领会、深化认识,以新质生产力引领高质量发展,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为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创新引擎、澎湃动能和强劲助力。
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意义
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需要我们从理论上进行总结、概括,用以指导新的发展实践。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系列重要论述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导我国经济发展实践形成的重大理论成果,具有广阔历史背景、深厚理论渊源和坚实实践基础,充分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认识论和方法论相统一的鲜明特点。
从历史逻辑上看,新质生产力代表马克思主义先进生产力的演进方向。当前,以大数据、互联网、云计算、区块链及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生产力新质态正逐步形成,必将带来更加强大的先进生产力系统的更新和迭代。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只有加快发展新的生产力,抢抓机遇加快创新、抢占先机科学布局,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创新性地提出发展新质生产力,反映了我国经济已经由“量”的积累转向“质”的突破的新时代生产力现状,代表着马克思主义先进生产力的演变规律和升级方向,是对未来全球经济走势的深度考量和对当下国内外经济环境的精准把握,必将有力引领新的生产力及生产关系、生产要素的整体跃迁。
从理论逻辑上看,新质生产力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最新成果。我们党是一个重视理论创新并运用理论创新引领发展实践的伟大政党。伟大的时代召唤创新的思想,丰厚的实践孕育科学的理论。新质生产力源于新时代我国生产力建设的伟大实践,是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总结并充分运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成功经验作出的极具前瞻性和原创性的理论贡献,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习近平经济思想。
从实践逻辑上看,加快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以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支撑。高质量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是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以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以高度发展的社会生产力为支撑,不能“穿旧鞋、走老路”,必须依靠新的生产力理论进行指导,推动经济向形态更高级、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进,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新质生产力有利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的全面进步、经济的全面共享。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问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总钥匙。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需要通过推动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加以保障和实现。新质生产力的提出,有效解决了实践层面“桥”和“船”的问题,能够最大限度地解放和激发社会生产力的巨大潜能。
新质生产力的内涵特征
新质生产力是一个具有动态性、时代性和战略性的新概念,是要素新优势、产业新形态、发展新路径、竞争新优势的集成表述,代表着更创新、更高阶、更可持续的生产力发展方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深学细悟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必须深刻认识其丰富内涵、全面把握其主要特征、准确领会其核心要义。
新质生产力是高科技的生产力,必须坚持以创新驱动科技引领为第一动力。新质生产力主要由技术革命性突破催生而成,科技创新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近年来,我国科技创新能力稳步提高,在载人航天、量子信息、核电技术、大飞机制造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具备了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础条件。因此,发展新质生产力要发挥科技创新的主导作用,以重大科技创新为引领,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深耕细作,加速实现科技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不断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
新质生产力是高效能的生产力,必须坚持以提升全要素生产率为核心标志。近年来,我国从党委政府部门到市场各类主体,前瞻谋划抢先布局,着力构建人才链、产业链、技术链、机制链一体化大格局,促进技术创新、研发模式、生产方式、业务模式、组织结构等全面革新,切实为形成新质生产力筑牢了基础。因此,发展新质生产力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加快构建有利于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多管齐下培育新型劳动者、创造新型生产工具、拓展新的劳动对象,促进新质生产力诸要素实现高效协同匹配,实现生产效率的指数级增长。
新质生产力是高质量的生产力,必须坚持以实现新旧动能转换为根本途径。新质生产力目标旨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努力摆脱依靠资源投入、高度消耗能源的传统生产力发展方式,致力于创造高品质服务,满足新时代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当前,我国大部分领域“有没有”的问题基本解决,“好不好”的问题日益凸显,新需求对供给升级提出更高要求,牵引和激发新供给,撬动生产力跃升。因此,发展新质生产力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打破依靠传统要素驱动经济增长的路径依赖,走一条生产要素投入少、资源配置效率高、环境污染成本低、经济社会效益好的新发展路径,推动生产力向更高级、更先进的质态演进。
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实践路径
善谋者行远,实干者乃成。发展新质生产力就是要把握未来、布局未来、竞争未来、赢得未来,彻底打通从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国家强的通道。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牢牢把握坚持高质量发展这一新时代的硬道理,立足区位条件、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全力打造发展新质生产力良好生态。
进一步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上聚焦发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既是发展命题,也是改革命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重点要坚持用好改革开放这个“关键一招”,坚持并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促进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有机结合,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完善的制度保障。通过市场机制推进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建立高标准市场体系,加快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创新生产要素配置方式。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加快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深化科技体制、教育体制、人才体制等改革,让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同时,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形成有利于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国际环境。
进一步在强化创新引领带动上聚焦发力。唯创新者进,唯创新者强,唯创新者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重点要加大前沿技术布局力度,以“补链、强链、延链”为重点,加大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投入,建立和完善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加快推动创新资源向产业链上下游集聚、有机融合。加大头部企业、高能级研发机构和重大项目引育力度,强化公共研发平台和基础设施建设,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不断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水平。加大人才培育力度,主动对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积极引进国内外一流研发机构,提高关键领域自主创新能力,建强经营管理人才、科研人员、产业工人三支队伍。
进一步在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上聚焦发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关键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加快推动产业向新赛道转换。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布局产业链。重点要聚焦高端领域、向“高”攀升,加快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智能化改造,推动企业“老树发新芽”、加快由中低端迈向中高端,形成一批创新型企业矩阵和产业集群。聚焦新兴产业、向“新”发力,大力发展以新能源产业为代表的新制造、以高附加值生产性服务业为代表的新服务、以全球化和数字化为代表的新业态,抢先布局未来制造、未来信息、未来材料、未来能源、未来空间和未来健康新赛道。聚焦数智转型、向“智”而行,抢抓人工智能发展新机遇,深入推进智能制造工程,强化智能技术在制造业全流程的融合应用,加快推进产业补链延链升链建链。
进一步在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上聚焦发力。企业是创新的主体,也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实践主体。重点要强化企业科技创新的主体地位,建立企业常态化参与国家科技创新决策机制,支持科技领军企业聚焦国家重大需求,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充分发挥国有企业作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主力军作用,深入实施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更大力度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维护产业链供应链和能源资源安全。落实民营经济支持政策,着力培育一批世界一流企业,梯度培育链主企业、专精特新企业、中小微企业,使民营企业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力量。要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弘扬新时代优秀企业家精神,更好激发创新创造内在动力。
进一步在绿色转型低碳发展上聚焦发力。绿色发展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是人类文明绵延发展的历史趋势。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要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实施生态领域科技创新行动,推广应用绿色科技创新和先进绿色技术,培育建设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绿色供应链,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提升生产力可持续发展水平。坚定不移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发挥绿色金融的牵引作用,开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推进森林水库、粮库、钱库、碳库建设,加快把绿色资源转化为绿色生产。坚定不移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对生产力要素进行绿色化重塑,加快形成绿色低碳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作者系福建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https://www.cssn.cn/skgz/bwyc/202404/t20240424_574765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