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师生参加全国马克思列宁主义经济学说史学会 第二十二次学术研讨会

发布时间:2024-04-17浏览次数:68

由全国马克思列宁主义经济学说史学会主办,扬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承办,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创新智库、全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协办的全国马克思列宁主义经济学说史学会第二十二次学术研讨会于2024年4月13-14日在扬州大学召开。会议主题为“以高质量发展推动中国式现代化”,来自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四川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等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一百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了研讨会。我院师生一行四人受邀参会。

在开幕式上,学会会长、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邱海平教授做了主旨报告;学会顾问、安徽大学经济学院荣兆梓教授,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方福前教授,学会副会长、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丁任重教授,南开大学经济学院张俊山教授,学会副会长、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孟捷教授,学会常务理事、上海对外经贸大学马院王朝科教授,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马莉莉教授,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张旭教授先后做主题发言。

我院陈晓枫教授、李康副教授、2021级博士生陈杨和2022级博士生邹悦参加了4月13日下午的分论坛讨论。

陈晓枫教授“分论坛一:习近平经济思想的新发展研究”汇报的题目是《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的机理与现实路径》。她认为,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的基石,没有乡村治理现代化,就没有国家治理现代化。当前乡村社会诸多问题的根源在于农村集体经济的弱化以致支撑乡村治理的内生性资源匮乏,农民处于松散状态,组织化水平低,“乡政村治”遂演变为“乡政浮,村治虚”。新发展阶段,只有创新发展农村集体经济才能夯实物质基础、重塑基层组织,并有效弥合“自治”、“法治”和“德治”之间长期存在的实践隔层,进而切实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

李康副教授在“分论坛二: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与其他经济思想比较研究”汇报的题目是《马克思公社思想及其对当代中国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启示》。他提出,马克思晚年在《资本论》第一卷出版完成和第二、三卷大部分草稿完成后,一度转向利用人类学资料进行资本主义史前史的研究,探讨了早期人类共同体——公社——的形成与演变过程。公社作为在历史实践中形成的共同体,是一种超越了私有制条件下交换价值取向的社会联结模式,摆脱了个人对商品的从属关系,实现了个体与集体的统一。而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对照马克思公社思想中体现出的重建共同体的现实基础、逻辑要旨和目标导向,对继续推动我国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极具启示性意义。

陈杨同学在“分论坛四:硕博研究生论坛”汇报的题目是共同富裕目标下我国农民收入结构优化的逻辑理路与实践路径》。他指出,优化农民收入结构,促进农民收入稳定增长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举措。新时代背景下共同富裕被赋予新的内涵,优化农民收入结构促进共同富裕的内在作用机制,具体表现在全民富裕、全面富裕、共建富裕、全程富裕四个方面的作用,并据此提出了优化农民收入结构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实践路径。

邹悦同学在“分论坛四:硕博研究生论坛”汇报的题目是《畅通城乡经济循环的政治经济学分析》。她认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系统变革决定了中国城乡关系正处于由二元对立走向融合发展的历史阶段。结合实际来看,针对当前城乡要素配置不合理、城乡产业布局不完善、城乡协作体系不健全的主要问题,应提高城乡要素配置灵活性创新性、统筹推进城乡产业深度转型升级、促进城乡新型共生关系构建,助推城乡经济循环畅通无阻。

马经史学会成立于1987年,是全国从事马克思列宁主义经济学说史的教学、研究、翻译、出版等工作的人员自愿结成的全国性、学术性、非营利性社会组织。自成立以来,积极协调各方面研究马列主义经济学说史的计划和活动,已举办二十一次全国性学术交流活动,为促进我国经济科学的发展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做出积极贡献。

供稿/陈杨 摄影/陈杨 发稿/黄文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