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日报】探寻全球巨变下的中国经济破局之道

发布时间:2025-10-28浏览次数:16

探寻全球巨变下的中国经济破局之道

(来源:福建日报2025-10-28)

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经济面临内外交织的双重考验。这就要求加强对全球巨变下中国经济发展逻辑的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更精准地把握机遇以应对挑战。

《把脉:全球巨变与中国经济》一书由美国杜克大学社会学教授高柏所著,主要收录其近年来分析国际国内政治经济的文章。该书主要由三部分组成,上编聚焦剧变中的世界秩序,探讨分析逆全球化的因果机制以及由此引发的国际金融和国际贸易秩序的变化;下编聚焦中国经济转型,提出以“休养生息”与“强筋健骨”为根基持续推进改革;最后一部分揭示各国在三大周期的历史同时代性,探讨历史潮流对中国未来经济发展模式的影响。这部凝结了作者35年学术积淀的著作,以其跨学科的理论框架和历史纵深的国际比较,为读者理解这个复杂时代提供了有力的分析工具。

首先,高柏在开篇即分析全球动荡的深层逻辑,其创新性指出,当下“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本质特征是全球化钟摆运动、霸权更迭和科技革命三大历史长周期的同频共振,同时也是本书构建的核心理论框架。高柏认为,全球化并非是一个线性前进的过程,而是在释放市场力量与保护社会之间不断运动的钟摆;与此同时,美元作为国际主要货币的霸权地位动摇与新兴货币体系的不断发展,标志着新一轮霸权更迭周期开启,不可避免地将伴随地缘政治的紧张局势;而随着人工智能、量子计算服务等尖端科技兴起,科技革命逐渐成为各国竞争的第一要义。

该框架的精妙之处在于突破了单一事件归因的局限,将历史有机全面地整合在一起:认为2008年金融危机不是表面的金融动荡,其根源是深植于二战后建立的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金融体系的内在缺陷;将2019年及其后的中美贸易争端归咎于“萨缪尔森陷阱”,也就是飞速发展的后发国家违背了“比较优势”理论,永久性地损害了守成国家的根本经济利益,因此中美之间的矛盾是结构性、全方位、深层次的。这一分析框架突破单纯经济学理论,融入历史学、国际政治学和社会学的跨学科分析,透过现象看本质,较好地把握了全球剧变的底层逻辑。

其次,针对外部环境的变化,高柏认为中国需要“休养生息”和“强筋健骨”。通过分析卡莱斯基的宏观经济学理论,强调再分配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其不仅能直接刺激消费需求,同时可以带动企业投资,进而有效促进经济增长。从“休养生息”战略出发,高柏认为中国经济增长动力应主要立足于内部循环基础上,完善国内资源配置,推动经济从外需依赖向内需主导转型。同时,该书强调中国需要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福利国家内循环”,通过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释放内需潜力。而“强筋健骨”战略聚焦产业升级,提出“产业政策—竞争优势”六力模型,从要素禀赋、基础设施、产业集群、交易成本、市场规模和行业竞争6个维度出发,系统阐述中国政府如何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这一双轨并进的战略体系,既通过福利国家内部循环筑牢发展根基,也凭借产业升级构筑国际竞争新优势,共同为中国经济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导向。

最后,高柏在未来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选择上,主张“建设福利国家才能支撑中国经济未来几十年的发展,建设福利国家是中国成为制造业强国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这一论断表明福利国家的制度体系能够成为先进制造业的“保护伞”,为其提供稳定的社会环境和高素质劳动力队伍,而先进制造业则向福利国家提供强大税基,确保社会福利体系稳定运作。不仅如此,建设福利国家同时也能破除前文所提到的诸多困境,如在“萨缪尔森陷阱”下,中国通过产业升级在高新领域获得比较优势后,如若继续维持世界工厂模式则必然引起世界范围内不可避免的贸易摩擦,而建设福利国家意味着自身将会进行对等开放和产业内贸易,也就表明该模式下中国能为其他国家提供更多出口机会并与世界各国保持和谐、良好的贸易关系。

总体而言,该书全文逻辑严密、内容翔实、层次清晰,兼具广度与深度,不仅剖析当下,更提供了一种“从中国看世界,从历史看未来”的分析范式。立足当前国际形势审视这本书,会发现书中所阐述的“三大周期”正在现实上演:特朗普政府再次上台并制定高额关税政策、金砖货币兴起、人工智能的产业革命,无不是历史周期的当代映射。这就要求中国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思考未来中国经济增长模式,走出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该书的分析思考无疑是有一定的借鉴参考意义。    

(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

发稿/黄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