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茂兴代表谈贸易便利化:探索建立引入“数据互认制”
(来源:中国经济网 2019-03-11)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北京3月11日讯 中国经济网曾调查过参加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的韩国企业,39.8%的韩国企业表示进入中国的困难在于进口手续繁琐,尤其是食品进出口方面。对于这个问题,全国人大代表、福建自贸区综合研究院院长黄茂兴给出了福建自贸试验区的解决办法。
3月11日,全国人大代表,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院长、福建自贸区综合研究院院长,中国(福建)生态文明建设研究院执行院长黄茂兴做客中国经济网在线访谈两会特别节目,围绕主题“自贸区如何引领中国更高水平对外开放”与网友进行交流。
以福建省自贸区的具体情况看,来自两岸之间的海鲜、水产品占日常入关货品的重要部分。黄茂兴介绍称,两岸有关部门建立了检验检疫和海关监管互认制度,上述类别产品在离岸时,其电子信息便已经到达对方海关监管部门,待货品抵港后便可以迅速通关。
黄茂兴表示,互认制度的设立,减少了通过时间和成本,除去路上运输时间,两岸间的货品几个小时便可以出现在市场中,对于企业而言备受欢迎。
全国人大代表,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院长、福建自贸区综合研究院院长,中国(福建)生态文明建设研究院执行院长黄茂兴。
通关的便利性除了创新监管制度,还得益于创新技术的应用。据媒体报道,福建自贸区设立全国唯一的两岸检验检疫数据交换中心,实现“关贸网”的双向数据互通和实时传输,商品从出货到上架缩短了7个工作日。同时,自贸区还简化ECFA、CERA货物进口原产地证书提交需求,解决了“货到证未到”的问题。
黄茂兴有个乐观的建议,虽然各地区、海关贸易情况不同,但上述数据互认机制显然对双边贸易有益。今后如果在与相关国家和地区签订自贸协议时可以引入类似互认机制,将对双方的贸易便利化起到更多积极作用。
(来源链接:https://www.sohu.com/a/300472634_120702?qq-pf-to=pcqq.c2c)
(发稿/张晓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