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6日下午,我院在道德讲堂3-401顺利开展了第85期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读书会活动。教师孙晓军、丁志帆,2022级、2023级经济学基地班同学参加了本次活动。本次活动的主题是研读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谢克(Shaikh)教授的经典论文《The Transformation from Marx to Sraffa》。
丁志帆强调了研读经典论文的重要性,并介绍了开展本次导读活动的主题。他指出,谢克教授这篇论文是针对新李嘉图学派关于马克思价值理论的质疑进行的学理回应。经过严谨的论证,谢克证明了,即便采用与新李嘉图主义者相同的数理分析框架,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核心命题依然能够得到充分验证,所谓理论冗余与逻辑矛盾的批评实际上是不成立的。
接着,四位同学从不同视角对论文进行了深度解读。林小曼同学梳理了学界关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两大争议,阐释了谢克教授提出的价值转型双循环理论框架。许竹清同学通过典型案例分析,论证了价值与市场价格的内在联系,并指出虽然数字经济使得价格形成机制更趋复杂,但价值规律仍然发挥着基础性调节作用。杨煜琳同学则立足平台经济与全球价值链重构的现实背景,对谢克理论模型及其适用性进行了延伸性讨论。周思悦同学剖析了谢克的研究方法论,并围绕数字劳动的价值创造、全球产业链中的剩余价值分配等热点问题,深入探讨了劳动价值论的当代价值。
在互动研讨环节,孙晓军老师就价值转型的关键问题与同学展开深入交流,并分享了自己研究劳动价值论的心得体会。
最后,丁志帆对四位同学的汇报给予了充分肯定。他特别表扬了同学们在研读经典文献过程中展现出的严谨学习态度和独立思考能力,并勉励大家持续深耕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将理论学习与实践应用紧密结合,切实提升运用科学理论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
本次经典文献研读活动不仅深化了同学们对劳动价值论的认识,更促使大家立足数字经济新业态,对当代劳资关系变革、全球价值链重构中的分配正义等前沿议题展开深入思考。未来,学院将持续发挥读书会的平台优势,常态化开展“读经典、研新知”活动,激发同学们对经典文献的兴趣,培养同学们的问题意识与创新精神,引导同学们敢于探索、勇于创新,共同推进学术的进步与发展。
读书会成员感悟
非常高兴能参加今天的读书会,聆听同学们的分享,让我受益匪浅。今天的读书会围绕《谢克的价值转形双循环诠释》这一文献展开。各小组对文献进行了详细梳理,基于“核心质疑-反驳路径”阐述谢克如何利用双循环机制回击一些学者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两大批判,通过“谁亏损?谁受益?”“价值转形链条”等生动说明让我更好地理解了这部分内容,并利用案例引出“文献局限-理论补充”完善整体框架。各小组还联系数字经济时代下价值创造模糊、全球产业链剩余价值复杂化、平台经济隐性剥削等问题,说明了该文献对数字经济价值重构的应用启示,如“数字劳动”中的价值创造与分配。对此丁志帆老师指出了“价值与价格偏离大小”“劳动价值论在新时代的适应性”等。通过这次读书会加深了我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理解,为看待当下经济问题与未来研究学习提供了新角度和启示。
—2023级经济学基地班 陈雨欣
在本次读书会上,非常荣幸能够聆听到学长学姐们对《谢克的价值转形双循环诠释》这篇文献生动地解读,并且在丁志帆老师的介绍与点评下,我受益匪浅。各小组深入分析了谢克价值转形双循环模型是资本循环和资本家收入循环,展示了谢克双循环模型从资本循环内部的转移和收入循环的影响两方面解释了价值转形过程中的总利润与剩余价值的偏移问题,反驳了新李嘉图主义认为马克思主义中价值理论是多余的观点。同时,各小组运用案例深入浅出地阐述谢克的理论,并提出各自对谢克理论在经济领域应用延伸的思考,例如生态价值、数字价值等的转形。通过本次读书会,不仅加深了我们对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规律的理解,更拓展了我们在未来学术研究的视野。
—2023级经济学基地班 俞佳瑶
(供稿/丁志帆(师)摄影/孟宪成 审核/陈天来(师)发稿/叶靖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