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日报】推进能源“双侧”改革 实现“双碳”目标

发布时间:2021-09-29浏览次数:21

推进能源“双侧”改革 实现“双碳”目标

(来源:福建日报 2021-09-28

省委十届十二次全会提出,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省建设布局,科学制定时间表、路线图、施工图,编制实施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力争在全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中走在前列。

近年来,我省持之以恒推进生态省建设,生态环境质量持续保持全优,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迈出坚实步伐,超额完成国家能源双控目标,碳排放强度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为建设美丽福建、实现“双碳”目标打下坚实基础。实现“双碳”目标不可能一蹴而就,需经过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过程,目前节能降碳还面临着巨大挑战。一是能源消耗保持增长态势。我省经济还处在快速发展阶段,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推进,高耗能工业比重较高,交通和建筑行业快速发展,居民消费逐步升级,私人汽车和日用家电逐渐普及,能源需求增长强劲;二是清洁能源替代缓慢。煤炭、石油等高碳化石能源消费形成路径依赖,能耗结构中煤炭和石油比重过高,水电比重下降,风电、光电等清洁能源还存在投资大、成本高、不稳定等不利因素,短期内难以担当主体能源重任,能源结构调整难度大。三是节能降碳时间紧任务重。国家“双碳”目标要求在十年内实现碳达峰、四十年内实现碳中和,我省进一步提出要提前碳达峰,成为国家碳中和示范区,这是光荣的使命和担当。

进入“双碳”时代,要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绿色发展理念,切实把“双碳”目标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总体布局,按照顶层设计和实践探索相结合、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相结合、低碳生产和低碳生活相结合,统筹处理好经济发展和节能降碳的关系,通过能源供给侧和需求侧“双侧”联动改革,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双碳”目标。

推进能源供给侧改革,构建绿色低碳能源体系,确立能源降碳主导地位,是能源产业转型的基本要求,也是未来实现碳中和的根本出路。

一是加快建立清洁高效、多能互补的新能源体系。发挥福建山海资源禀赋优势,以技术变革推动能源革命,加快建成清洁能源主导的能源体系。全力发展风力发电、光伏发电等清洁能源,鼓励市场主体积极投资,快速增加海上风电和光电装机容量,形成技术先进、布局合理、资源充分利用的沿海清洁能源带。坚持生态优先,统筹生态保护和开发建设,科学开发水能资源,健康有序发展水电,加快发展抽水蓄能。坚持安全为本,加强核能技术攻关,强化降本增效管理,保持合理节奏,进一步保障安全高效发展核电。出台氢能发展规划和扶持政策,加大制氢、储氢、运氢、加氢以及氢燃料电池和氢能汽车产业技术研发,合理布局氢能产业投资,推进氢能产业链高速高质量发展。挖掘新能源技术链和产业链潜力,积极布局新能源产业园区,打造新能源创新产业集群,加快清洁能源对传统化石能源耦合替代,大幅度提升清洁能源供给和保障水平。

二是积极推进传统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推动煤炭绿色开采、清洁高效智能发电,通过超低排放技术改造和末端治理,降低燃煤机组排放水平,实现无害化处理。实施煤电灵活性改造,提升调峰能力,推动煤电由主体电源逐步转变为调节电源。

三是大力发展智能化能源网络。发展壮大发电和动力储能产业,合理布局抽水储能基础实施项目,以现有龙头企业带动发展化学储能产业,形成与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布局相匹配的高端储能产业集群。适时推进分布式发电,尤其要研发和推广企事业单位和家庭适用的分布式发电技术和产品,充分利用产业园区和城市各种可用的光电和风电资源,提升能源供应系统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加快建设储能和智能电网,实现数字技术与电网的深度融合,提升清洁能源吸纳和调控能力,实现全网电力智能优化配置。

推进能源需求侧改革,实现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全面绿色低碳转型,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也是高质量发展的根本要求。

一是完善和推进节能降碳政策体系。加强能源消费双控工作,加快推进工业、建筑、交通等重点领域节能,落实生态保护“三线一单”,推行碳排放绩效考核,逐步淘汰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企业。加快终端用能清洁化,全面推广节能技术和产品,稳步推进能源价格体系改革,全面推行阶梯式价格机制,逐步减少和退出能源消耗补贴,发挥节能降碳的市场激励作用,大幅度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积极推动和完善碳排放权、用能权交易,推进碳交易主体全行业、全领域覆盖,完善碳排放配额分配方案,切实维护碳排放交易公平公正。构建多层次、多渠道碳金融体系,创新和丰富碳金融产品,完善促进绿色低碳投资的激励机制,建立统一的低碳权益要素市场。

二是建设能源节约型绿色低碳产业体系。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海洋经济和绿色低碳循环经济,做大做强电子信息和数字产业,加快产业数字化进程,提升数字要素优化配置驱动力。在我省“六四五”产业新体系基础上,重点支持新能源、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人工智能、高端装备、新材料等先进制造产业发展,改造提升石油化工产业。鼓励和扶持新业态新产业,打造供应链、价值链、产业链和生态链良性循环圈,摆脱产业发展的能源消耗依赖。

三是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贯彻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发展理念,通过各种途径广泛教育和宣传,形式绿色低碳的社会共识,推动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发生根本性转变,将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落到实处。构建和完善城市智慧交通体系,健全城市公共交通网络,尽快建立燃油汽车限购、限行和退出机制,推行绿色低碳出行方式。推广多样化的低碳生活方式,开展创建低碳城市、低碳园区、低碳社区和低碳家庭等行动,探索建立包括碳足迹、碳资产、碳信用的个人低碳账户体系,激励个人参与节能降碳活动,形成全员积极共建绿色低碳社会新格局。

(发稿/朱诗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