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院青年志愿者“宁德模式”扶贫调研实践队深入宁德市基层调查生态友好型精准扶贫的“宁德模式”

发布时间:2016-07-04浏览次数:550

为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和团中央关于精准扶贫工作的相关要求,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青年志愿者组建“宁德模式”扶贫调研实践队,于6月30日至7月2日深入宁德市穆阳、寿宁、赤溪、下党等地考察,通过实地走访、座谈交流、问卷调查、查阅资料等形式调查研究生态友好精准扶贫的“宁德模式”。经济学院副院长黎元生老师、工商系李碧珍老师、财经系俞姗老师、团委书记许琛老师全程带队指导。

“中国扶贫第一村”—磻溪镇赤溪村的发展模式

6月30日,实践队的成员来到了福鼎市磻溪镇赤溪村,探索赤溪村30多年来扶贫攻坚战成果,调研“宁德模式”生态友好型精准扶贫。当天调研主要分为村干部与学生座谈会、贫困户入户调查、村民问卷调查三部分进行。在与赤溪村的村干部们召开的关于探讨赤溪村30年扶贫模式的座谈会上,村党总支副书记张位经向实践队的成员们详细介绍了赤溪村这30年来人民生活水平和村庄面貌发生的重大变化,包括偏远村落的整村搬迁,发展“旅游+产业”生态扶贫模式,“旅游富村、农业强村、文化立村、生态美村”的建设之路等。张副书记还和同学们分享了赤溪村在政府政策和企业双重扶持下扶贫发展的“宁德模式”,包括因地制宜、立足优美生态和畲族文化打造旅游产业,政策扶持、改善交通条件、生产生活条件助力发展,精准发力、协同推进多元保障机制参与扶贫,思想提升、文化教育脱贫,强化核心基础建设等五个方面,使队员们进一步加深了对赤溪村的了解。

座谈会后,实践队的队员们走上村道,对赤溪村的主要贫困户进行入户调查,分发调查问卷并协助村民填写问卷,详细了解村民当前的生活状况、生活中存在的难题以及政府方面给予的资助力度等。

革命老区—穆云畲族乡上洋村新村建设状况

7月1日,实践队来到了穆云畲族乡上洋村新村,队员们在上洋村党支部书记雷宝容、村民主任吴晋坤的组织下参加了关于上洋新村建设情况汇报座谈会。会上,大家深入探讨“上洋造福新村”的历史由来和基础设施建设状况,包括防护堤、路灯、自来水、绿化等基础设施的新建修缮,并表示今年村部还会在这些方面的建设上加大力气,计划争取资金用于完善村道硬化、房屋立面改造等。在加大扶贫力度方面,村部将主要利用林业、毛竹等资源发展林下经济,村里组建“种植专业合作社”指导带动村民种植穆阳特色产业如水蜜桃、茶叶,刺葡萄等,把上洋村打造成基础设备齐全、宜居宜业的美丽乡村。尔后,成员们纷纷走上村道,分发调查问卷,详细了解当地居民的生活基本情况。

重温习总扶贫路—宁德市寿宁县下党乡扶贫探索

7月2日,实践队驱车来到宁德市寿宁县下党乡,走访1989年时任宁德地委书记习近平总书记当年爬山涉水慰问灾民的下屏峰村,参观了习近平总书记当年为村民建造桥梁、防护堤的地方。尔后前往设立于下党乡的党性教育现场教学基地,重温习近平总书记当年到寿宁下基层时救灾扶贫的谆谆教诲,不仅让大家了解到下党乡扶贫之路的发展,还学习到习近平总书记不畏艰苦、心系百姓、身体力行、践行群众路线的务实作风。在与下党乡下党村干部的座谈会上,成员们不仅了解到下党乡扶贫脱贫情况,包括村民收入来源和年收入数据,主要贫困户生活保障情况等,还与村干部共同交流探讨当地的扶贫模式和产业链建设,了解到当地特色的“一户一策一背包”政策,生态茶园产业建设等,为实践队的调研提供许多翔实的考察资料。

本次为期三天的深入基层考察调研工作暂时落下了帷幕,但是队伍的调研实践工作并没有就此结束,实践队后期将会将所得材料整理分析、还会进行再次深入调研,通过对基层扶贫实践的考察,撰写相关论文和调研报告,探索“宁德模式”的精准扶贫路径,充分发挥青年学子力量,引导青年学子积极投身新福建建设实践,为福建经济社会发展献计出力、贡献力量。

实践队进行问卷调查 

经济学院“宁德模式”扶贫调研实践队在赤溪村合影

实践队参与竹洲山穆云畲族建党纪念活动并合影留念

(供稿/沈洁 摄影/沈洁、崔佳璇 发稿/郑夏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