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日报】中国推动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

发布时间:2018-01-08浏览次数:357

中国推动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

(来源:福建日报 2018-01-08)

编者按: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前不久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了以新发展理念为主要内容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提出按照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推动我国经济在实现高质量发展上不断取得新进展。怎么处理高质量发展和较快速度发展之间的关系?如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和发展高质量的经济?本期圆桌论坛邀请了本省的三位专家,共同探讨上述问题。

理性认识高质量发展和较快速度增长

黄茂兴

量积累到一定阶段,必须转向质的提升,这是经济发展的规律使然,也合乎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前不久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党的十九大报告作出的这一重大判断,进一步明确为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进而作出了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大部署,对于引领我国经济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迈进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经济工作的根本要求

所谓高质量发展,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是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讲求的是质量第一、效益优先。推动高质量发展,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由于我国原有的低成本竞争优势逐步消失,生态环境约束强化,经济高速增长难以为继,坚持走高质量发展道路是必由之路;是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要适应更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多样化需求,不仅要有量的增长,更要有质的提升,走高质量发展道路是时代之需;是遵循经济规律发展的必然要求,纵观世界发展规律表明,从中等收入国家迈向高收入国家,无不经历从速度到质量的整体转变,走高质量发展道路是历史的选择。因此,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

现在,我国正处于转变发展方式的关键阶段,传统发展方式难以为继,同时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多点突破。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因应这一变化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重要的步骤”。只有以高质量发展的目标为导向,着力激发全社会的创造力和发展活力,才能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和更可持续的发展。

稳增长是我国经济转型发展的重要基石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明辨中国经济所处的新方位,深刻揭示经济增长速度变化的深层次原因,作出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重大判断。稳增长是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以稳求进、以进促稳,使稳和进良性互动,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经济工作的科学方法。在这一方法论指导下,党中央始终保持战略定力,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经济的稳筑牢全局的稳,以经济的进带动全局的进,不断开创经济工作新局面。

过去五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2%,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30%,连续数年稳居世界第一大货物贸易大国地位,成为全球1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最大贸易伙伴。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稳中向好,2017年我国经济总量有望达到80万亿元人民币,折合约12万亿美元,稳居世界第二位。发展是第一要务,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经济发展只有稳步增长,结构调整才有动力和支撑,民生改善才有基础和保障。尤其在全球经济并不稳定,下行压力依旧很大的情况下,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是治国理政的重要原则,必须要长期坚持下去。

正确处理高质量发展较快速度增长的关系

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我们要牢牢把握这一根本要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正确处理高质量发展较快速度增长的辩证统一关系,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不断增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

1.关于经济增长的质量与速度的关系。经过改革开放近40年的快速发展,可以说,我国已走过了需要保持经济较快增长速度的发展年代,伴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的新变化新要求,以及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所带来的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迈进的战略机遇,我们不能再走一味追求速度的经济增长老路。在保持国民经济基本平稳健康发展的基础上,应更要关注经济增长的质量,着力推动中国速度开始向中国质量转变。

2.关于经济结构优化的质量与速度的关系。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质量的重要标志。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是经济发展质量最核心的变化要求。我们不再追求经济的高速增长,而是追求在合理经济增长速度下的结构优化,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或举措来推动效率变革,推动产业结构向高级化方向发展。只有经济结构优化了,经济的平衡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才能增强,经济质量和效益才能提高,经济运行才能更加平稳。

3.关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质量与速度的关系。曾几何时,我国过去较长的时间内采用了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模式。主要通过扩大投资规模、过多依靠各种资源的大量消耗实现经济的快速增长,由此导致了效率不高、效益相对低下和环境压力明显加大,以及发展本身的不可持续性。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资源短缺且人均资源相对贫乏的发展中大国,现实的国情已不允许我们继续再走只关注增长速度的发展方式,要在关注经济增长的同时,兼顾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之间的协调统一关系,宁可把经济增长速度降下来,也要保持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努力让全体人民过上更有品质的生活。

4.关于经济发展动力的支撑质量与速度的关系。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创新驱动是指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科学技术的创新,通过技术变革提高生产要素的产出率,从而实现集约的经济增长方式。特别是在当前创新驱动成为大多国家发展战略的背景下,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成为推动一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面对世界科技竞争日益激烈的大背景下,我们只有积极把握世界科技创新前沿动态,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最大限度解放和激发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所蕴藏的巨大潜能,才能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的动力支持和保障。

(作者为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教授)

新理念引领中国经济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林寿富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我们坚持观大势、谋全局、干实事,成功驾驭了我国经济发展大局,经济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进入了新时代。新时代下,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是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也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确定经济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出发点。而发展理念是发展行动的先导,是管全局、管根本、管方向、管长远的东西。毫无疑问,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主要内容的新发展理念是具有历史穿透力、现实针对性、未来指向性的科学理念,是影响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重大变革,将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科学指引,必须长期坚持和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

创新发展释放中国经济强动能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创新排在新发展理念的首位,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居于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加快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打破制约创新发展的思想和制度障碍,促进科技创新与其他创新的全面融合,让创新与经济发展紧密结合,可以更充分地激发一切生产要素的动力和活力,使传统产业焕发青春活力、新兴产业快速崛起,涌现出更多的“新四大发明”,释放出更多的发展潜能。未来,创新发展将全面激活我国经济发展新动能,加快推动我国发展方式转变、经济结构优化、增长动力转换,为引领我国经济发展从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继续创造“中国奇迹”提供最持久动力源。

协调发展绘就中国经济新蓝图

一直以来,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比较突出,包括城乡发展不平衡、区域发展不平衡等。随着我国进入新时代,人民群众对协调发展、均衡发展的诉求不断提升,推动我国经济协调发展成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为此,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坚定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随着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东部率先发展、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等一系列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决策部署陆续实施,逐渐形成了东中西互动、南北方协调的发展格局,区域发展差距呈缩小之势,区域协调发展之路越走越宽广。同时,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加快实施,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支持力度的加大,乡村的基础设施条件获得改善,基本公共服务能力逐渐增强,居民收入稳步提高,发展潜能和活力将被真正激发,城乡发展一体化步伐不断加快。一幅中国经济协调发展的新蓝图正在加快绘就,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

绿色发展推动中国经济可持续

此前数十年,我们过于追求经济发展的,忽略了自然资源环境的保护,导致自然资源问题、生态环境问题比较突出。虽然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仍然比较迫切,绿色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也成为经济发展质量与效益提升的现实体现,是我国经济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构建绿色产业体系、绿色技术创新体系、绿色能源体系、绿色金融体系和绿色社会体系,加快推进绿色发展的市场化、法治化、协同化和国际化,使绿色发展成为人民生活质量提高的增长点,为推动新时代中国经济有力有序向好发展提供了持续动力。

开放发展拓宽中国经济新空间

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近四十年的改革开放历程告诉我们,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宝贵经验,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是拓展中国经济新空间的关键路径。当前,我国经济已经深度融入世界经济,准确把握开放发展理念,坚定不移扩大对外开放,实现互利共赢是国家大势也是世界大势,顺应大势,才能把握大局。深入贯彻开放发展理念,坚持实施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对加快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以加快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为契机,不断完善对外开放体制机制,实行高水平的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政策,逐步放宽市场投资准入,扩大内陆沿边开放力度,创造出更深入、更多元的全面开放新格局,将为中国经济注入新动力、增添新活力、拓展新空间。

共享发展增强中国经济包容性

2017年亚太经合组织(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上,习近平主席指出要继续增强经济发展包容性,让民众共享发展成果。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增长,但在公平公正分配、经济成果的共建共享方面出现了一些偏差和缺失。而共享发展是提升发展水准的有质发展,解决了为了谁、依靠谁这一深刻命题,也指明了实现经济持续发展的动力所在。坚持共享发展,就是将包容共享理念融入发展战略,通过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社会制度、文化制度和生态文明制度的改进和完善,健全讲求效率、注重公平的体制机制,不断拓宽发展思路,提升经济发展质量,进而确保所有群体、阶层和区域都能分享经济发展成果,使全体人民在发展中有所得、有所获、有所感。分配问题解决好了,经济发展才会有力量、有后劲。

(作者为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

中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支撑

叶琪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将高质量发展明确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这是对我国经济发展形势的精准定位和对中国经济怎么看”“怎么走的科学部署,是站在全球经济快速变革和我国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的视阈对经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

动力足方能行得远,中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既要立足现有的经济资源和基础,又要有新的站位和目标,要跳出传统发展的思路和框架,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在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加快培育壮大新动能,实现新旧动能接续转换,构筑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动力支撑。十九大报告中的一系列新思想、新举措、新判断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新理念、新部署、新要求必将凝聚成我国经济发展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动力。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支撑主要包括六个方面。

创新的动力

创新是驱动经济发展永恒的动力,自人类社会产生以来,正是持续的创新推动了社会的更迭,带来人类文明的进步。近年来,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推动下,我国创新呈现出密集性、井喷式的状态,创新的速度和效率呈现前所未有的提升,创新也渗透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层面,极大拓展了经济发展的新视野和新空间,形成矛盾解决的新方法和新思路。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并明确“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瞄准全球创新的前沿动态,推动技术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等全面创新,特别是推进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加快构建新模式、新业态、新产业,以创新活力开辟经济发展的新路径。

改革的动力

全面深化改革既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卓越成效的经验总结,更是近年来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推手,改革也将继续成为解决“新矛盾”、开启“新征程”的重要手段。改革的“全面性”凸显了改革领域的宽泛性和整体性,只有系统地破除束缚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才能从根本上拓展经济发展的空间;改革的“深化性”体现了改革的程度不拘泥于表面上的小修小补,而是能顺着问题找原因,化解深层次的矛盾,确保改革的彻底性。改革将会使经济体系内的生产要素得以更新和重组,进一步释放出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动能,强化经济发展的体系和制度保障,勾勒出中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

开放的动力

我国从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全局战略高度出发,积极融入全球治理体系,在走出去引进来的双向互动中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对外开放道路,不仅开辟了我国内外联动、协调发展的开放格局,而且在全球经济平台中发出了更多的中国声音,展现了更大的中国智慧和更强的中国方案。十九大报告指出,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一带一路建设和贸易强国建设的推进、高水平的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政策的实施、国际产能合作方式的创新、自由贸易试验区改革的深化、区域开放布局的优化等开放的力量将会形成我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强大的外推力,同时也会转化为内生经济增长的动力。

绿色的动力

绿色是大自然的底色,是生命的象征,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纽带,绿色代表着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有关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等的科学论断充分肯定了实施生态环境保护和走绿色发展道路可以推进经济发展、增进人类的财富,实现生态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习近平总书记有关保护生态环境的论述,融入了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中华民族传统智慧,开辟了人与自然关系和谐共处的新境界。从开展生态文明领域改革的顶层设计到具体方案的实施,从建设生态文明到将“美丽”纳入了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内容,将引导着我国在生态环境保护中以更大决心、更强力度,继续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推进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增大优质生态产品供给,这些都源源不断地为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提供绿色动能。

民众的动力

人民群众是经济发展的主体,是推动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我们党和国家始终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使广大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并凝聚成进一步推动经济发展的动力。十九大报告从头至尾多次提到人民,彰显了人民的地位和人民的力量,明确提出“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并强调“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这是我们党对人民的庄严承诺,把增进人民福祉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大力推进精准扶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缩小收入差距等,使人民群众迸发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巨大热情,开拓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新局面。

自信的动力

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等四个自信的提出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在优势的集中阐述,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支柱,产生提振整个社会信心和凝心聚力的磁吸效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这三个起来蕴含着满满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如今,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是中国从强起来走向更加富强的重要阶段,是正在推进的伟大事业,也承载着全国人民对更加美好生活追求的伟大梦想。中国在世界经济舞台上的出色表现和对未来经济宏伟蓝图的描绘为中国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的自信,必将会转化为全体人民努力奋斗的力量,增强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积极参与全球竞争的底气。

(作者为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

来源链接:http://fjrb.fjsen.com/fjrb/html/2018-01/08/node_31.htm

(发稿/林培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