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日报】创新驱动是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发布时间:2017-04-06浏览次数:252

创新驱动是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来源:福建日报 2017-04-06 理论周刊新刊)

编者按:“适应把握引领新常态,加快打造经济升级版”。福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转型升级步伐,经济社会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当前福建发展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各种优势日益显现,如何把创新驱动作为新引擎,实现发展动能的有效转换,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本期新论版约请了我省的三位学者,围绕“创新驱动是经济发展的新引擎”这个主题,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自己的研究心得,提出了对策建议。

以创新驱动

福建产业转型升级

近年来,福建省加快科技引领、强化创新驱动,有效地提升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但制约我省创新发展的深层次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推动我省“再上新台阶、建设新福建”,必须强化创新驱动,增强产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由福建制造向福建智造转变,提升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创新驱动:产业转型升级的引擎

产业转型升级是指随着需求结构、要素结构的变化,经济活动从低技术水平、低附加值状态向高技术水平、高附加值状态的全面提升,具体包括产业转型与产业升级两方面。其中,产业转型包括发展模式的转型,即由外延粗放型增长转向内涵集约型增长;发展动力的转换,即产业发展由依靠资源、土地等物质要素投入转向依靠技术进步、高素质人力资本和创新管理等要素驱动。产业升级包括:一是产业之间的升级,如三大产业结构比重变化或主导产业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业演进;二是产业内部的升级,如通过工艺流程升级、产品升级、功能升级等方式实现技术集约化、产品高级化与价值链高端化等。

推动我省产业转型升级,必须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必须依靠自主创新提高产业科技含量和产品附加值。因此,以创新驱动促进转方式、调结构,是提高经济发展质量、效益的重要途径。据统计,至2015年底,全省经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2035家,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增加值3953.16亿元,占GDP比重15.2%;到2015年全省89.5%的研发投入由企业完成、84.2%的R&D活动人员集中在企业、65.7%的省级科技获奖成果来自企业,企业牵头或参与科技计划项目经费占新上项目经费的比重达79.8%。我省企业正逐步成为研究开发投入、技术创新活动、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创新驱动在推动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二、创新驱动:须解决深层次的制约因素

尽管我省综合科技进步水平已居全国第9位,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指数居全国第5位,创新驱动产业发展能力显著增强,但与创新型省份建设目标尚有较大差距,制约科技创新的一些深层次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迫切需要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

一是创新主体地位尚未完全确立。2011年我省R&D经费投入占GDP比重为1.26%,2015年提高至1.5%,“十二五”仅提高0.24个百分点,较“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提出R&D经费投入占GDP比重达2.2%尚有较大差距,研发投入少已成为阻碍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活动的重要原因。

二是自主创新能力有待提高。由于多数工业企业尚未进行核心技术和前瞻技术研发,创新活动普遍维持在对低端技术研发上,多数企业的创新活动缺乏高水平研究实验设备投入,加之产学研用结合不够紧密,导致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品牌、高附加值产品还比较少,企业创新普遍存在“三低”,即高新技术产业附加值偏低、高新技术企业效益偏低、企业新产品研发能力低。

三是创新成果转化机制尚待完善。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主体作用尚未得到充分的发挥,国家鼓励自主创新的优惠政策落实不到位,科技人员自主创新的激励机制不健全,企业自主创新的内在动力和能力尚待提升。产学研结合机制不完善,缺乏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等稳定的合作机制和发展动力。科技成果转化环节的融资渠道不畅。

四是创新文化与创新环境有待改善。部分企业仍存在“重创新投入、轻创新管理”现象,创新文化建设滞后,缺乏系统的创新规划和明确的创新理念,影响企业创新的持续发展。在创新环境方面,支持创新的投融资体系尚不健全,创新风险投资市场欠发达,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薄弱,创新技术需求与高校科研机构研究成果未能实现有效对接,延缓了企业创新及产业化的进程。

三、强化创新驱动产业转型升级的建议

1.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培育发展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发挥我省农业产业已有的30多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研发基地和孵化器作用,完善海峡两岸农业技术合作中心、漳浦台湾农民创业园科技孵化中心建设,扩大闽台农业科技交流合作,推进海峡两岸(福建)农业合作试验区建设。改善农业科技创新条件。组织科研院所、高校、企业等创新主体实施农业科技创新工程和科技重大专项,联合攻关,增强农业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增强农业创新支撑能力。围绕我省九个重点特色农产品的生产与加工,从完善农产品产业链、解决关键生产技术入手,强化农业生产技术、农产品精深加工研发,构筑现代农业发展的技术高地,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培育和扶持一批农村新兴产业、区域特色优势产业和产业集群,提升科技富民示范工程的成效。

2.提高制造业科技创新能力。围绕先进制造业重点领域,加快实施科技重大专项、重大产业技术开发专项、区域科技重大项目,集中力量突破一批产业共性、关键、核心技术,构建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创新引领主导产业跨越发展。强化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石油化工三大主导产业创新点,以延伸产业链为重点,着力建设大项目、培育大企业、打造大基地,培育一批百亿、千亿产业集群。

3.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增强企业技术创新动力,健全由企业牵头实施应用性重大科技项目的机制,落实财税、投资、金融、政府采购等政策支持,引导企业增加研发投入,提高企业知识产权的创造、保护、运用和管理能力。实施产业技术创新工程,以核心装备、系统软件、关键材料、基础零部件等关键环节为重点,组织和开展一批关键和共性技术攻关,集中力量突破一批制约产业发展的共性技术和关键核心技术;组织实施一批产业技术创新示范工程。加强创新人才队伍建设,组织开展“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依托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和重大工程,加强重点产业领域急需紧缺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加强复合型中高级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培养一批面向生产一线的实用工程人才、工程师和技能人才。

4.推动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按照国家出台的《福厦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以国家级自主创新示范区为重点,辐射带动莆田、漳州、宁德以及龙岩、三明、南平等高新技术产业带建设,加强产业创新模式研究,整合产业集群的创新链,协作研发支撑产业集群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开发重大战略产品,拓展配套产业技术与产品,扶持和壮大一批具有创新能力和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型中小企业,促进全省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作者为福建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统筹推进创新驱动

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在省第十次党代会上,福建省委把创新驱动作为优先战略,吹响了福建加快推进创新型省份建设的“集结号”,并在统揽全局和结合福建发展实际的基础上,提出要“着力创新驱动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是新常态下福建加快打造经济升级版的必经之路,为“再上新台阶、建设新福建”提供强大支撑和持久动力。

一、加快打造福建经济升级版,必须统筹推进创新驱动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当前,我省正从中等收入经济向高收入经济迈进,要保持比全国高一点的发展速度,推进新一轮更高层次的发展,就必须下好创新驱动这步“先手棋”。与此同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当前我国和我省经济工作的主线。党代会报告明确提出要全面落实“三去一降一补”五大任务,实施质量强省战略,不断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并分别对传统产业、主导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特色现代农业、海洋产业等发展重点进行了阐述,这是对今年以来省委对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再动员再部署。可以说,实现福建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来源于创新基础上的效率提高。无论是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还是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归根结底都是为了能够发掘和形成新的增长点,增强福建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加快打造福建经济升级版。

创新驱动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两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必须协调配合,统筹推进。创新是供给侧动力结构改革的关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旨就是释放新需求,创造新供给。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就是要以推动科技创新为核心,以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为主线,以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为重要任务,充分激发全社会的创新活力,它解决的是经济发展动力问题,这正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要义。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通过改革使供给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既涉及重要的制度改革,也涉及重大的战略性结构调整,其核心都是创新,本质上就是一次重大的创新实践。推进这项改革,必定会加快发展“动力切换”进程,推动经济“升级换挡”,从而实现经济中高速增长和迈向中高端水平。由此可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统筹推进,协调配合,才能助力福建在“十三五”时期成功打造福建产业升级版。

二、统筹推进创新驱动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加强综合施策和精准发力

统筹推进创新驱动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进一步转变思路、创新举措、精准发力、落地见效,为福建创新驱动发展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营造良好环境。具体建议如下:

1.统筹推进创新驱动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制度是根本。新常态的中国和福建所面临的新矛盾、新问题和新挑战都呼唤切切实实的深化改革。通过改革释放制度创新红利,不推进制度创新,发展就难有活力、难有成效、难以可持续,制度创新是发展的最大动力和关键一招。制度创新松绑的程度,决定着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空间。要坚决破除各种利益的藩篱和体制机制的弊端,让体制机制创新措施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特别是要把稳增长和推进福建产业升级的措施尽量往前摆、往下沉,从而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大决策的真正落实。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坚持变中求新、变中求进、变中求破,走出一条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结构更优、优势充分释放的发展新路子。

2.统筹推进创新驱动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科技是引擎。创新能够发掘和形成新的增长点,在“互联网+”时代占据先机。要着力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加快构建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要突出创新重点区域和重点领域,着力推动优质创新资源向重点区域和先进制造业、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互联网产业等重点领域集聚,打造一批创新型产业集群。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新能源、生物和医药、海洋高新技术、现代服务业、现代特色农业等重点领域,加快完善新兴产业布局,引导各地明确主攻方向,实施重点突破,培育各具特色的产业新优势。要着力加强创新平台建设,为创新创业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综合服务平台,大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3.统筹推进创新驱动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企业是主体。创新是经济升级的动力,而创新必须依赖市场主体。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多次指出,要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这为福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指明了方向和路径。作为经济活动参与各方中最具活力的部分,企业是经济与科技的关键结合点,要强化企业在创新中的主体作用。各级政府要千方百计地帮助企业搭建或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明确政府的权力边界,在行政干预上多做“减法”,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4.统筹推进创新驱动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产业是支柱。着力创新驱动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产业政策要精准。今年以来,省委下更大力气去“抓龙头、搭平台、铸链条、建集群”,全面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从供给侧入手,通过技术、产品、业态、营销、管理等创新,传统企业才能从容地应对困境、突破重围;此外,我们还要继续加快三大主导产业发展,特别要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化发展,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形成产业优势,提高供给侧质量和效率,才能加快形成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新动能。

5.统筹推进创新驱动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人才是关键。要强化人才政策的有效供给,营造良好的人才成长成才环境。提升人才政策供给的有效性,构建一套灵活有效的人才供给体系,面向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消除科技创新中的“孤岛现象”,推动政府从人才管理向人才服务转变。同时,要紧贴福建产业发展之需,重点培养引进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和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各类紧缺人才,充分调动各类人才的主动性积极性,形成创新驱动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巨大合力,为经济发展注入澎湃动力。

(作者为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教授)

借鉴创新经验

推动创新发展

创新能力是区域竞争力的关键。当前我省正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人才优先战略和质量强省战略,汇聚创新资源、激发创新活力,推动科技创新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为创新驱动新福建建设提供强有力支撑。

创新改革的经验可借鉴

近年来国内多个区域省份加快创新改革试验,上海、广东、江苏等省(市)创新实力明显增强,已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这些地区因地制宜地在整合创新资源、提升创新强度、优化创新环境等政策保障方面积累了成熟的经验和做法。

上海市将创新目标定位于打造“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加强科技前瞻布局,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在民用航空发动机与燃气轮机、脑科学与人工智能等领域实施一批重大科技项目,在新能源汽车、机器人与智能制造等领域布局一批重大创新工程。

广东省提出了多个在国内首次探索实施的重大创新政策。扶持初创型、小微型企业等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提出了科技创新券、科技企业孵化器、研发准备金制度、创新产品与服务远期约定政府购买制度等创新政策组合拳。

江苏省深入实施科技企业培育“百千万”工程,着力建设一张以政府公共服务为主,市场化知识产权信息、托管、评估、运营等新兴服务机构为辅的知识产权“立体防护网”。强化金融支持创新的功能,已基本形成“政府引导企业、企业吸引创投、创投带动金融”的多元化投入格局。

创新引领转型追赶

虽然我省近年来在推进科技创新上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在创新意识、研发能力、经费投入方面差距不小,创新仍是我省企业发展的短板。“十三五”时期我省要后来居上,关键在于创新驱动与高端攀升相结合,主动对接高端创新资源,提升基础技术特别是核心技术的自主研发能力,构建开放共享互动的创新平台网络体系,破解产业高端发展技术难题,打造产业“升级版”。

研究要“强起来”。基础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决定着原始创新动力和活力。通过建设有特色高水平大学和科研院所,实施一批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在重大创新领域组建一批国家实验室等重要举措,努力实现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融合迸发,力争形成一批突破性乃至颠覆性技术创新。

企业要“活起来”。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也是自主创新的主体。要进一步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建设一批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形成一批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领导企业,引导中小微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以技术的群体性突破支撑引领产业集群发展,实施工业强基工程、智能制造工程,开展质量品牌提升行动、发展现代服务业行动,推动制造业向价值链高端攀升,由生产型向生产服务型转变。

渠道要“通起来”。创新的发展理念倡导和鼓励企业主导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支持联盟承担产业共性技术研发重大项目,完善产业创新链;倡导和鼓励加强各类技术和知识产权交易平台建设,建立从实验研究、中试到规模化生产的全过程科技创新融资模式,促进科技成果资本化、产业化。

建立健全创新体制机制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最紧迫的是要破除一切制约科技创新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推动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以改革释放创新活力,加快建立健全创新体系。

形成市场化的创新激励机制。进一步厘清市场与政府边界,明晰市场和政府在推动创新中的功能定位。发挥市场机制激励创新的重要作用,营造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环境,促进企业创新发展。调整优化产业项目准入办法,形成有利于产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鲜明导向,鼓励支持新业态、新模式发展。加快构建支持创新、鼓励创新、保护创新的政策体系。

完善知识产权创造和保护机制。支持企业组建知识产权联盟,形成合理的产业链和成果转化的群体优势,完善市场化知识产权运营机制。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严厉打击侵权假冒违法行为,推进行政执法与司法保护的衔接。研究建立科技创新、知识产权与产业发展相结合的创新驱动发展评价指标,强化创新政策与相关政策的统筹协调,促进军民融合发展,加快形成职责明晰、积极作为、协调有力、长效管用的创新治理体系。

突破鼓励创新的利益导向机制。进一步用好利益分配杠杆,让创新人才获利,让创新企业家获利。完善科技人员股权和分红激励办法,改革科技成果处置办法,让科技人员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得到合理回报,实现自身价值。实施更加积极开放的创新人才引进政策,完善人才分类评价标准,实行科研岗位分类管理考核,打破创新人才自由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促进科研院所、高等学校人才与企业科技人才的双向流动。

促进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的有效机制。进一步打通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之间的通道,强化体制机制创新与科技创新的协同。建立科技税收政策落实联动服务机制,加大普惠性政策支持力度,简化办理流程、加快兑现进度,切实做到应减则减、应免尽免,推进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税收政策的抵税减免额逐步超过财政科技经费拨款额,放大科技政策的倍数效应。建设风险资金池,引导各类资本投向科技小微企业。改变科研与市场分离状况,加快推进科研院所、高等教育等改革。按照遵循规律、强化激励、合理分工、分类改革的原则,加快科研院所改革,探索去行政化,发展社会化新型研发和服务机构。深化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探索培育创新型人才的有效模式。

探索开放创新的有效模式。充分利用全球科技成果和高端人才,开展更高层次的国际创新合作。加快推动建立深度融合的开放创新机制,深化外商投资和对外投资管理体制改革,推进科技计划对外开放,探索更加开放的创新政策、更加灵活的合作模式,扩大国际科技交流合作渠道和范围,推动我省先进技术和知名品牌走出去,主动融入全球创新体系。

(作者为福建社会科学院经济所副研究员)

伍长南

黄茂兴

陈捷

来源链接:http://fjrb.fjsen.com/fjrb/html/2017-04/11/content_1016615.htm?div=-1

(发稿/周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