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观点|分论坛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经典著作文本研究

发布时间: 2024-10-27      访问次数: 204

20241026日午,第十三届全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论坛暨第十四届全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青年论坛场平行论坛同时举行。场平行论坛分别聚焦如下议题: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经典著作文本研究、《资本论》研究与应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理论研究、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实践研究、中国式现代化政治经济学逻辑研究、高质量发展的政治经济学研究、当代资本主义研究、乡村振兴与区域协调发展、数字经济的政治经济学研究。每个分论坛邀请10-13位相关领域的青年学者进行学术论文分享,同时鼓励其他参会学者积极参与学术交流与探讨。各个分论坛的研讨积极热烈且富有成效,为推进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创新发展贡献了诸多真知灼见。

论坛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经典著作文本研究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经典著作文本研究”分论坛由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讲师王松担任主持人,《政治经济学评论》副主编、编辑部主任、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赵峰教授和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论坛秘书长刘道一共同担任点评人。主持人王松老师首先对参会的各位专家学者和同学表示欢迎,并介绍了第一分论坛的总体情况与汇报安排。

第一位发言嘉宾是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助理教授孙洁民,他题目是《数字经济中的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基于马克思生产劳动理论》。孙洁民老师从数字经济时代剩余价值生产格局的变化、社会分工细化对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划分的影响、非传统劳资关系对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划分的影响以及非物质生产领域中的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等问题展开分析,认为马克思划分资本主义经济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的根本标准即是否生产剩余价值来看数字经济没有颠覆马克思生产劳动理论不过,产品内分工、新商业模式和新型劳资关系使非生产劳动的作用越来越凸显。

接着,天津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夏克强老师进行分享汇报,他的题目是《列宁资本治理思想的形成逻辑、科学内容及重大意义》。夏老师从形成逻辑、主要内容、理论特质和重大意义等方面概括了列宁的资本治理思想,认为列宁的思想确立了在构建社会化生产方式过程中嵌入资本治理,并以此促进资本自我否定的基本观点,开拓了在全面推进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发展与变革中有效进行资本治理的实现路径是指导21世纪中国实现民族伟大复兴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理论“源头活水”。

第三位进行分享汇报的是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郭茜倩,论文题目是《政治经济学批判视野下的“两种现代奴隶制”——兼评对美国种植园奴隶制性质的争论》。郭茜倩同学首先指出,马克思曾将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称作“间接奴隶制”,将美国种植园奴隶制称作“直接奴隶制”她认为在“间接奴隶制”下,资本对剩余价值的占有被掩盖,“直接奴隶制”是资本逻辑在殖民地的直接表达,二者虽然是两种不同的生产方式但本质上都是私有财产制度下人的劳动异化的表现共同服务于资本关系的巩固和发展。

第四位发言嘉宾是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助理研究员林浩超,汇报的题目《对劳动本身的批判:基于霍耐特、马克思和阿伦特的“劳动”概念》。基于阿克塞尔·霍耐特、卡尔·马克思和汉娜·阿伦特“劳动”概念探讨林浩超认为只有消除“劳动”概念所体现的社会与私人的对立,才能克服女权主义、革命理论和对未来社会想象中出现的理论困境。

第五位发言嘉宾是福建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陈沣杰老师,他的题目是《毛泽东对“重建个人所有制”的理论回应及其思想方法》陈沣杰老师认为,毛泽东对“重建个人所有制”理论的回应,展示了他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创新思维和实践智慧,具体表现为:通过提倡劳动者对生产资料的直接控制和管理,重新诠释了消费资料个人所有制的发展思路针对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阶段,提出了与苏联模式明显不同的理论与实践方向通过实事求是、对立统一和大历史观的思想方法,在解读与应用马克思关于“重建个人所有制”及其对未来社会形态的预见中,体现了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路径的独到见解和方法论贡献。

第六位发言嘉宾是厦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郑勇良,汇报的题目是《不发达政治经济学视阈下的现代化困境——兼论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经验》郑勇良同学提出,20世纪中叶以来,落后国家在独立后纷纷效仿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现代化模式,却无一例外遭到了失败乃至沦为后者的附庸。部分西方以及拉美学者在反思批判现代化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不发达政治经济学理论,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发展理论。对不发达政治经济学进行研究,不仅能够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而且能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启示。


第七位分享汇报的嘉宾是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吴燚盛,他的题目是《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的生成、要义及发展》。吴燚盛同学阐释了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的基本要义,指出所有制是全部生产关系的总和,所有制及其实现形式是历史范畴,生产资料的归属是其核心问题,消灭私有制是历史的必然。

第八位发言嘉宾是中共贵州省委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毛菲老师,她的题目是《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中的拜物教批判理论》。毛菲老师认为拜物教批判理论是马克思“人体解剖”的重要环节,也是马克思哲学探索进入具体层面的重要表征,该理论阐发了商品、货币、资本的实质是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并揭示出这种关系缘何必然以物的颠倒形式表现出来

第九位分享汇报嘉宾是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林超群,他的题目是《准确把握马克思价值转形理论的方法论和实质——基于对保罗·斯威齐转形解法的评述》。林超群同学认为马克思在构建价值转形模型时采用了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这种方法是研究价值转形问题时应遵循的方法。相比之下,斯威齐转形解法割断了价值体系与生产价格体系内在的经济联系,片面地追求建立价值与生产价格之间所谓的纯粹的数学逻辑关系,结果歪曲了马克思的价值转形理论。

第十位发言嘉宾是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蔡薛文,他的题目是《左翼加速主义及其纰缪——基于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反思》。蔡薛文同学认为,左翼加速主义利用了马克思生产力理论的结论,却忽略了基于生产力来分析科技创新问题;消解了社会生产的历史主体,为资本与技术的融合开了方便之门;回避了市场经济问题,人为描绘了一个不切实际的技术发展的乌托邦。相反,新质生产力理论回应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需要怎样的科学技术、如何发展科学技术、科学技术的基本价值立场等问题,为人类文明的发展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第十一位发言嘉宾是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王松老师,他的题目是《从“空间的生产”到“地租的艺术”:大卫·哈维城市地租理论评析》。王松老师认为,大卫·哈维在系统分析资本积累与空间生产内在联系的基础上,将空间维度引入城市地租,考察“空间—地租”关系打通了从“空间的生产”到“地租的艺术”的进路,在空间视域下构建了城市地租理论的一般框架,方面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地租理论总体坚持马克思关于农业地租理论的基本框架完善和补充了马克思关于地租作用的论断拓展对城市地租的认识。

 

最后一位分享汇报嘉宾是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生陈华,他的题目是《生态补偿的政治经济学分析》。陈华同学基于《资本论》视角系统性探析了生态补偿相关问题,认为通过生态补偿实现生态产品的生产是马克思关于利润率平均化和自然力理论的新发展;通过生态补偿实现生态产品价值是对马克思农业地租理论的运用和深化;生态补偿机制是实现生态产品价值的重要途径,是从绿水青山到金山银山的转化途径,是中国生态文明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资本论》生态文明思想在中国生态环境保护领域的实践印证。

 

在每一位嘉宾汇报结束后,赵峰教授和刘道一研究员两位点评嘉宾从论文选题、文献综述、文献引用、写作框架、行文规范、论文论证、语言表述等方面对汇报人的论文进行全面、深入的点评,在肯定汇报人论文优点的同时,也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设性意见,在场的每一位参会者都受益匪浅。

最后,主持人王松老师对分论坛的汇报交流活动进行了简要的总结并对参会的专家、学者表示感谢。在大家热烈的掌声中,第一分论坛的活动圆满结束

(供稿/许彩玲(师) 摄影/院影像部 百闻摄影 审核/陈伟雄(师) 饶倩(师) 发稿/罗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