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新质生产力解锁乡村振兴新力量,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来源:光明网2025-03-24)
作者:林丽雪(福建师范大学协和学院)谢艳晴(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
农业兴则国家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乡村振兴涵盖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与组织振兴五大领域,共同构成乡村全面振兴的核心元素。新质生产力以科技创新为主导,依托新业态和新模式,加速推动生产方式与产业结构变革,重塑资源配置与要素流动机制,为乡村振兴提供持续动能。从技术进步驱动农业现代化,到产业结构升级促进乡村经济转型,再到数字化治理优化乡村公共服务,新质生产力正以全方位赋能的方式,加速乡村经济社会系统的重构。因此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于充分发挥新质生产力的引领作用,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持续动力,推动乡村迈向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新阶段。
发展新质生产力,能够以科技创新为牵引力,以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促进产业融合发展为基础,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以创新乡村人才工作体制,加强乡村人才队伍建设,赋能乡村人才体系;以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与传播,激活乡村文化生命力,铸造乡村文化体系;以绿色发展的理念,转变生产与生活方式为媒介,建设乡村生态体系;以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夯实乡村治理效能,提升乡村治理体系。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解锁乡村振兴的新力量,是推动乡村向新方向发展的动力源泉。
乡村产业振兴是增强农业农村产业生产力的基础,是乡村全面振兴的关键。而新质生产力本质是先进生产力,强调要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
培育和应用新质生产力将为农村产业发展提供新的技术支撑,推动和塑造新的发展模式和新的业态,助推乡村产业融合发展与产业转型升级。具体而言,新质生产力在乡村产业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推动传统农业的数字化智能化转型。通过物联网、区块链、大数据等数字技术的应用,农业生产实现了精准化和高效化,显著提升了农作物的产量与质量。例如,智能灌溉系统和病虫害监测技术的普及,使农业生产更加科学化。二是促进农村第三产业的创新发展。新质生产力为农产品电商、物流配送等新兴业态提供了技术支持,打通了农产品加工与销售的数字化通道,增强了区域农产品的品牌影响力,推动乡村产业从单一模式向多元化模式转变。三是催生新兴农业业态,优化产业链结构。共享农业、云养殖、众筹农业等新业态的出现,不仅丰富了乡村产业形态,还通过与农业精深加工、休闲农业等领域的深度融合,解决了产业链延伸困境,提升了整体产业链的价值。通过新质生产力的应用,乡村产业正逐步实现从传统到现代、从单一到多元的转型升级,为乡村全面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
乡村人才队伍建设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支撑,而新质生产力的根本在于高素质人才的培养与集聚,为乡村人才振兴提供了新的路径和实践模式。通过技术创新与资源整合,新质生产力打破了城乡人才流动壁垒,壮大乡村人才队伍、完善乡村人才资源匹配体系、健全乡村人才保障机制,推动乡村从“人才流失”向“人才回流”转变,从“传统人力”向“现代人才”升级,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持续的人才动能。
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人才振兴,主要关乎以下三个方面,其一是新质生产力推动了数字化、智能化的技术手段,提高乡村人才的专业技能与综合素质,赋予农民“新思维”和“新手段”,壮大乡村人才队伍。借助在线教育平台与虚拟现实技术开展农业技术培训以及针对性职业能力提升课程,帮助农户掌握现代农业技术和管理知识,同时经由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合作进行围绕实用技术的培训及交流活动,培育一批具备创新意识和技术能力的新型职业农民,推动新型职业农民成为乡村产业转型的骨干力量。其二是优化乡村人才资源的配置,拓展人才引进途径,完善乡村人才资源匹配体系。新质生产力借数字技术与互联网平台之力,为乡村人才资源对接开拓了“新空间”。新质生产力助力搭建在线学习平台和完成培训资源整合系统,促进优质培训资源向乡村下移,吸引各类人才回流,同时采用“云培训”“云招聘”等手段,降低人才踏入乡村的门槛,推动人才和乡村之间的良性交互。其三是推进乡村人才生态的优化及可持续发展,健全乡村人才保障机制。发展新质生产力加速了数字化、智慧化的人才服务保障体系的构建,地方政府与企业可通过设立乡村人才专项基金、提供产业孵化支持、优化社会保障制度等方式,为乡村人才提供稳定的政策支撑。依托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医疗、教育、住房等公共服务体系,消除人才流入乡村的现实顾虑,提升乡村定居的稳定性。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人才振兴,使其正逐步过渡到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阶段,推动乡村人才振兴由外部支持向内部自我更新转变,最终实现乡村人才生态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为乡村全面振兴造就了坚强的人才保障。
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铸魂工程,乡村全面振兴需借助乡村文化的全面振兴。新质生产力借助数字化、智能化途径为乡村文化赋予了强大动力,成为激活乡村文化振兴新活力的有效途径。新质生产力不仅推进了乡村文化资源的守护与传承,还带动文化传播实现多元化和高效化,同时让乡村文化产业的数字化转型加速,为乡村文化振兴开创了新的发展模式。
新质生产力依靠文化资源的守护与传承、文化传播方式的创新优化以及文化产业的转型升级驱动乡村文化振兴。新质生产力推动乡村文化振兴主要体现为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是新质生产力借助数字化手段推动乡村文化资源的守护与传承。发展新质生产力加速了聚焦于传统文化、乡村遗存、民风民俗及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数据库的搭建。使乡村文学信息不再只局限于物理载体,而是转变为数字形式利于存储、分享与传播,赋予文化别样的活力。第二是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让乡村文化的传播更具多元化与高效化。依托数字化技术,乡村文化不但能够冲破地理与时间的界限,还能够借助网络平台达成与更广泛受众的即时互动,同时利用虚拟现实技术使乡村的传统技艺与历史遗存得以用全新模式呈现,“云游览”“云直播”这类新颖的传播模式拓宽了乡村文化传播的时间与空间范围,赋予观众沉浸式的文化体验。第三是发展新质生产力带动了乡村文化产业的数字化革新,激发经济发展新动能。数字技术的集成与革新助力乡村文化产业朝精细化和智能化迈进,催生出更多创新业态。同时依靠网络媒介与社交平台的影响力,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数字化营销模式,乡村美食、美景等文化资源可实现全方位展示,增强其在市场的影响力,推动乡村文化与经济腾飞的高度融合,实现乡村文化产业集聚发展的良性循环。
乡村生态振兴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应有之义,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内在需求。新质生产力本质上从根本性质讲就是绿色生产力,与传统生产力相比,新质生产力借其突出的生态属性效益与可持续特性,成为驱动乡村生态振兴的核心动力。
在农业生产市场领域,发展新质生产力对资源配置的优化有着积极意义,实现生态与经济的协调发展目标。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了生态循环技术、智能农业工艺等手段的应用,减轻生产推进阶段的环境压力,推动绿色可持续生产。例如智慧农业技术的运用能够精准把控生产时水肥施用,可以有效降低资源浪费,进而提升生态效益,破除高能耗与高污染的路径依赖。在乡村生态的治理与开发方面,新质生产力同样起到关键作用。发展新质生产力加速现代化模式的生态环境智能监测体系的建设,乡村可实时对生态环境变化进行监测,及时对治理策略进行优化,增进乡村生态治理的科学性、有效性及透明度,保障生态资源的高效运用与开发。
乡村组织振兴是乡村全面振兴的关键支撑,既关乎乡村社会治理的现代化进程,也影响乡村经济、文化、生态等多方面的发展。健全的基层党组织体系不仅是乡村治理体系的核心支柱,更是实现乡村有效治理的重要依托。
新质生产力赋能组织振兴的逻辑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建立健全以党组织为核心的基层组织体系是新质生产力赋能组织振兴的根本保障。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在农村基层党组织中培育具有现代化治理理念和数字素养的新型党员,引导和激励较高数字素养和政治素养的新型职业农民参与乡村治理,形成多元主体协同共治的乡村治理新格局。其二,新质生产力能够优化农村治理方式,特别是在数字化应用场景中的线上平台建设。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推动了农村治理的数字化转型,使得信息供给和政务服务变得更加便捷。一方面,数字化治理平台能够集成各类数据资源,支持乡村党组织在决策过程中进行科学分析,提升治理的精准性与有效性。另一方面,数字化平台还能够实现信息的实时更新和共享,使村民能够及时获取与自身生活相关的政策和服务信息,增强农民对治理过程的参与感和认同感,提升其在乡村治理中的主体地位。此外,线上平台的互动功能使得村民能够直接反馈意见和建议,及时掌握农民的诉求,从而促进了村务管理的民主化,提高治理的灵活性与响应速度。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我国“三农”工作一系列方针政策的继承和发展,是亿万农民的殷切期盼,更是中国式现代化和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在新时代背景下,乡村全面振兴的实现需要充分挖掘新质生产力引领作用。乡村振兴不仅关乎产业升级,更涉及社会发展模式的系统重塑,其关键在于构建科技赋能、文化支撑、治理优化与人才驱动的协同发展机制。新质生产力作为科技创新、绿色发展与数字化变革的综合体现,正在推动农业生产方式变革、农村产业结构优化和乡村治理现代化升级,为乡村文化振兴和人才集聚提供坚实支撑。通过新质生产力的深度赋能,乡村经济、社会与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得以加速,助推乡村迈向高质量、可持续振兴的新阶段。
(发稿/朱华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