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时报】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利在当下功在千秋

发布时间:2019-03-15浏览次数:761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利在当下功在千秋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2019-03-15

全国人大代表,福建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于伟国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期间向境内外媒体介绍了福建坚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扎实推进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可以说是“三年三步走、年年出成果”。

“生态资源是福建最具竞争力的资源。我们的森林覆盖率已超过2/3,连续40年居全国首位。全省主要河流优良水质比例、主要城市空气优良天数比例均超过95%,PM2.5平均浓度为26微克/立方米,并且全面完成城市主要内河黑臭水体整治任务。”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福建)生态文明建设研究院执行院长黄茂兴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介绍。

融入全球绿色治理体系

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并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探索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守护好祖国北疆这道亮丽风景线。

黄茂兴认为,生态文明建设在习近平一系列重要思想里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上世纪90年代,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省工作时就开始关注生态文明建设,前瞻性地提出“生态省”建设。这次他在内蒙古代表团发表的重要讲话,第一强调的就是要保持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点明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指出了生态文明建设一定要常抓不懈。第二是强调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问题,提出实施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逐渐推进的治理过程,不能急功近利,不做面子工程。

在黄茂兴看来,要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目前最重要的是要处理好两个方面的事情。一是做好生态文明建设和参与全球气候变化治理的衔接。“我国是碳排放大国,在参与全球气候治理时,不仅考虑国内的生态文明建设,也在积极担负起责任,积极融入全球绿色治理体系之中,做好国内的生态文明建设、环境保护和全球环境治理的对接。”他说。

二是处理好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进长江经济带环境保护工作座谈会上指出,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不是一对矛盾体。但是在地方实践中,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处理常常不到位,还有很多问题要解决。

要协调这两者关系,黄茂兴认为,一是要在体制机制方面不断探索和创新;二是要从源头上治理生态环境,让企业按照环保要求建厂;三是因地制宜,探索各地的优势特点,再跟产业结合起来,从而拉动地方经济发展;四是配套服务得要跟上,像绿色金融等等。

“整体来看,这实际上是一个循环系统。而且要做到这些,一定要坚持不懈,可以称之为‘久久为功’。”黄茂兴说道。

因地制宜发挥优势

2016年6月被确立为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以来,福建已将中央部署的38项重点改革任务中的22项形成制度成果,实现常态化运行;6项形成阶段性成果,正在探索形成经验;10项全国统一部署的改革任务已如期完成。

黄茂兴表示,福建省由于本身自然资源基础较好,起步又早,这些年的经验可以总结为四个方面,供其他地区参考。一是要创新生态保护制度。制度创新表现在因地制宜。每一个地方都有不同的地理风貌和资源禀赋特征,要允许各个地方来探索自己的特色,发挥各地的资源禀赋,探索出一条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制度体系。

二是要合理布局,加强顶层设计。要与国家的主体功能区布局、生态布局、经济社会发展布局结合起来,加快推动多规合一。

三是利用好生态资源,实现绿色惠民。在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上要多投入,建造休闲公园、城市绿地,让老百姓也能感受到生态优势,增加老百姓的幸福感、获得感。

四是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和竞争优势。建设生态文明要真正落实到发展绿色惠民,挖掘绿色生态经济利益,将生态资源转变成有价值的产品,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共同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性。

来源链接:http://jjsb.cet.com.cn/show_506972.html

(发稿/张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