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网】张宝英 黄茂兴:互联网激活社会发展动力

发布时间:2020-03-30浏览次数:769

张宝英 黄茂兴:互联网激活社会发展动力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  2020-03-29

互联网发展水平取决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同时也会影响经济社会的发展。从本质上看,互联网对经济社会影响的核心在于资源的优化配置。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尤其是在全球信息技术革命的推动下,互联网一再打破传统资源配置原有的信息壁垒和时空限制,不断拓展资源配置效率的渠道,对经济、社会、文化、民生等领域产生了巨大影响,为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带来了全新动力。值得强调的是,互联网对经济社会的积极影响,是建立在对互联网有效监控管理基础上的。互联网发展若监控管理不当,则反而会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桎梏。在互联网时代,如何引导互联网对经济社会的积极影响,规避互联网对经济社会的消极影响,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探索和努力。

催生经济社会治理模式转型

作为新经济形式的引擎,互联网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尤为显著。互联网通过对传统生产要素的再配置,在打造“互联网”产业生态圈的同时,不断创新现有的商业模式,呈现以“互联网+”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新形态新业态。当前,互联网对经济的影响更加深化,持续深入到各地区产业发展的各个领域,助力区域经济新旧产业和动能转换。随着互联网经济与实体经济不断渗透与融合,互联网经济与实体经济协调互动格局也已基本形成,以平台经济、共享经济为代表的互联网经济相关产业也迈入了新阶段。

在新时代背景下,互联网和大数据是技术进步的结果,也是技术进步的支撑;是社会治理的新工具,也是社会治理的新取向。从社会层面看,主要表现为互联网作为信息传播媒介的技术进步与社会进步的互动关系,通过改变社会技术路径推动社会呈现跃迁式的变化。首先,互联网推动人类社会从信息不完全转向信息大爆炸。在没有互联网技术的社会,信息的传播和共享受局限,甚至出现完全闭塞的情况,信息资源属于非常稀缺的社会资源,信息传播渠道也受到一定的垄断和控制。而当前的互联网社会,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与应用,信息资源和信息传播在现实社会中成为了具有独立形态特征的商品,实现个体信息传播和共享社会形态的共存与发展,信息技术产品在市场经济中纷繁浮现。其次,互联网推动社会生态从碎片化转向体系化。互联网在打破信息垄断后,一方面通过积极整合,将各地区碎片化的生产要素按照生产的需要统筹聚集起来,形成系统的生产要素集合;另一方面通过技术联系,社会各局部之间以及与整体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呈现鲜明的社会整体性。最后,互联网推动社会治理从单向管理转向双向互动。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实现,给社会治理能力带来挑战的同时,也赋予社会治理水平提升的新机遇,通过“互联网+社会治理”驱动社会治理现代化,更好地落实互联网在公共服务、公众监督、风险预警和舆论引导等方面的积极作用,进一步保障公民的权利,形成公民与政府的良性互动。

推动文化产业创新与融合

互联网赋予了文化全新的载体形式,通过不断突破文化的生产、传播和消费的界限,为文化生产、文化传播和文化消费带来深刻变革,且整个过程充分彰显文化多样性。

互联网对文化的影响是颠覆性的。一是从文化传播到文化认同。作为一种技术手段,互联网突破了传统文化传播的时空限制,极大地拓展了文化传播渠道,从而提升文化传播效果,并在文化传播中提高文化认同感,尤其是跨文化传播中对多元文化价值的认同,实现从文化传播到文化认同的跨越。二是从文化冲突到文化融合。在跨文化传播中,多元文化的差异性是文化冲突的内在根源。而互联网的开放性、即时性和全球性,使得多元文化在获得加速传播的同时,也导致了一系列的文化冲突,如互联网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冲突、地域文化与异文化的冲突等。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互联网平台也为文化的融合、创新创造了机遇。三是从文化传承到文化创新。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互联网作为文化交流共享平台,它的开放性、平等性和包容性并不是对所有良莠不齐、错误价值导向文化的一味包容,而是强调对现有互联网传播文化的甄别吸收,为各国文化交流开辟新渠道,促进文化在传承中实现文化创新。四是从文化资源到文化产业。“互联网+”新的市场环境下,互联网与文化产业的融合,可以充分挖掘传统文化资源的价值深度,通过催生内容创意提升文化产业附加值和重构文化产业价值链,由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引领“互联网+”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

影响就业质量提升和消费结构升级

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和普及,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搭建了新平台,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和机遇。

首先,互联网的应用与普及有利于增加创业就业机会。互联网经济的发展促进经济总量的增加,同时扩大劳动力市场容量,增加创业就业的需求与供给;互联网衍生出新的创业就业模式,实现了创业就业数据与资源、线上与线下的互联互通,为创业就业提供更专业的服务。其次,互联网的应用与普及降低了创业就业成本。通过提高信息搜集和处理效率,缓解人才市场信息不对称。最后,警惕互联网所带来的各项潜在风险。由于互联网的虚拟性,使得互联网在使用过程中存在安全风险、法律风险、信用风险、监管风险,若对互联网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研判失误,必然会引发一定的经济损失和不良社会影响。总体而言,互联网对创业就业的影响更多是积极的。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升级将对互联网服务创业就业制度环境提出更高的要求,对创业就业环境质量提升的促进作用也会越来越大。

互联网经济的快速发展,尤其是电子商务和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有效促进了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其中互联网对城市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促进作用大于农村,存在异质性的影响。随着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提升,城乡居民消费支出比重持续增加,而互联网的发展改善了城乡居民的消费渠道,从外在环境和内在动力两个层面共同助力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升级。首先,互联网打破了城乡居民购买商品和服务的区域和时间的限制,增加了互联网交易商品和服务的种类和数量,城乡居民可选择的商品和服务的范围不断扩大,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内容和层次也得到不断拓展。其次,互联网的发展也激发了市场竞争力,互联网交易商品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实现品质提高和价格降低的双赢局面,进一步促进互联网商品贸易的发展。最后,互联网金融的完善,尤其是互联网支付手段的创新也弱化了城乡居民的预算软约束和流动性约束,在一定程度上互联网也通过广告媒体等方式向城乡居民传递良性的消费观念,引导消费行为,形成调整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内在动力。从客观条件来看,由于城乡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和城乡居民消费观念仍然存在较大差异,城市消费结构正在从生存型、发展型消费向享受型消费转变,而农村消费结构则主要从生存型消费向发展型消费转变过渡。互联网背景下,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可进一步借助互联网共创、共赢、共享的新范式构建消费生态圈,助力城乡一体化发展。

(本文系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二十国集团与全球经济治理研究”(16JZD028)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福建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来源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gXWSUOH2g89yLtYtW6qW3Q

发稿/张晓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