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我校理论经济学学科发展纪实

发布时间:2011-03-14浏览次数:282

《福建师范大学报》“校报有约”栏目以记者访谈学科带头人的形式,连续对我校一级学科博士点作介绍,加深了师生对我校学科建设的了解。该报511期介绍了我校“理论经济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全文如下: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我校理论经济学学科发展纪实

 本报记者:卢义杰 徐梦楠

 

在荡漾着春意的客厅里,李建平教授为我们泡了散发着清香的绿茶。在这位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省社科联副主席、省科协副主席、我校原校长所坐的沙发边,摆放着一摞新出版的书籍,其中由他担任第一主编的《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发展报告(2009-2010)》(蓝皮书)和《中国省域环境竞争力发展报告(2005-2009)》(绿皮书)前不久在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举行了新闻发布会,在海内外引起了巨大的反响。

对于我校理论经济学学科,李建平教授是再熟悉不过的了。他既是现在这门学科的学术带头人,又是学科长期发展的历史见证人。话题就从理论经济学一级学科博士点说起。

几代人的追求与拼搏

李建平教授介绍说,我校能获得理论经济学一级学科博士点是十分不容易的。这是因为,理论经济学并非地方性院校、特别是师范类院校的传统优势学科,虽然在社会上它是一门显学,在全国重点高校中是一门重要的主流学科。时至今日,在全国的地方院校和师范院校中,能拥有理论经济学一级学科博士点的高校,仍然是凤毛麟角;即便是全国重点高校也为数不多。其原因在于:一是该学科对社会所起的作用比较大,即通常所说的经世济民,各所学校都很重视;二是优秀的经济学人才、特别是在全国有影响的学术领军人物十分难得;三是高校之间竞争十分激烈,全国二千多所高校,几乎每一所学校都设有经济学专业。我校能在强手如林的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凭的就是实力和影响,而这并非一朝一夕之功。我校理论经济学能有今天这样的地位,是三十多年来几代经济学人努力拼搏的结果。“太不容易了!太艰难了!”在回首这门学科的历史发展轨迹时,李建平教授显得感慨万千。

学科的起步应该从1979年算起。那一年,福建师大政教系招收首届政治经济学研究生。学科的创始人、时任政教系主任的陈征教授亲自讲授“《资本论》研究”课程。李建平教授当时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生,有幸与经济学研究生一起聆听《资本论》课,这对他后来研究《资本论》辩证法、开展经济学和哲学的跨学科研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这一届经济学研究生共11人,毕业后都成长为有关单位的领导和省内外知名学者,如严正、林述舜、张春霞、何干强等。

1977年到1982年,陈征教授历经20个春秋撰著的《<资本论>解说》(五册)先后出版(以后又多次再版),在国内学术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中国人民大学宋涛教授称之为国内第一部全面、系统解说《资本论》的著作。该著作1988年获得全国高校优秀教材奖和其它大奖,被全国许多高校、党校、军事院校采用,影响深远。1982年起,福建师大连续开办多期全国高校《资本论》教师进修班,这些学员后来也都成了全国各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学科的知名专家和领导骨干。1982年上半年,刚通过研究生毕业论文答辩的李建平受陈征教授之命,给进修班学员和新一届经济学研究生开设“《资本论》辩证法研究”系列讲座,两周讲一次。“压力太大了,讲完12讲,我的白头发一下子增加了许多!”李建平教授笑着说。这些讲稿后来成了1986年出版的《<资本论>辩证法探索》(上册)的初稿,该书1987年获得福建省人民政府首次颁发的哲学社会科学“六五”规划重点项目优秀专著奖。

1983年是马克思逝世100周年,全国掀起了学习、研究和宣传《资本论》的热潮。这一年陈征教授担任了福建师大校长,加快了政治经济学学科建设的步伐。此前,由于他在《资本论》研究方面的贡献和影响,被推选为全国高师院校《资本论》研究会的会长。为了纪念马克思逝世100周年,陈征教授主编了两套《资本论》丛书,由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一套是“《资本论》教学研究参考资料”,共5册;另一套是“《资本论》研究”,共七种十一册。这两套丛书在全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1985年,福建师大政治经济学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在八十年代,学科的对外交流相当活跃,国内知名经济学家大多来过福建师大讲学,该学科的教师也积极参加省内外的学术研讨会,并到多个国家进修访问,如严正去加拿大、郭铁民去前苏联,而李建平则去了马克思的故乡——联邦德国。“送出国门进修访问,回到学校挑起重担,这是陈征教授培养学科人才的一条重要经验。没有战略的眼光和魄力是做不到这一点的。”李建平教授如是说。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是政治经济学学科高歌猛进的十年。1990年陈征教授被国务院学位办批准为政治经济学博士生导师,挂靠厦门大学招收博士生。1993年,福建师大在博士点上实现零的突破,获批的两个博士点其中之一就是政治经济学。李建平教授回忆说:“当时报博士点,按规定至少要有三个经济学教授,而且要在60岁以下,陈征教授已经是博导,不受年龄限制,60岁以下就只有我一个人了。于是学校决定把刚调到省社科院的严正借调回来。现在经济学教授一大把,当时可真是稀缺资源呢!”

199412月,为适应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政教系更名为经济法律学院,李建平教授担任第一任院长。“当时省教育主管部门是不同意我们更名的。我们是顶着巨大压力,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召开大会、宣布挂牌的。若不更名,还在原来框架内,我们就无法开设经济学专业,无法扩大经济学的学术交流,无法获得学科的进一步发展。”李建平教授语气坚定地说。

19955月,李建平教授担任福建师大副校长后,仍积极协助陈征教授抓政治经济学学科建设。1996年政治经济学获批福建省高校“211工程”建设重点学科(当时学校仅8个);1997年学科研究成果“主动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深化政治经济学学科的改革”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998年在与全国几十所重点高校的激烈竞争中,我校学科获得教育部批准设立 “国家经济学人才培养与科研基地”(全国仅评出11所高校,后来增加2所,现在也只有13所高校);1999年该学科撰写的论文获中宣部第七届“五个一工程”优秀理论文章奖,并居获奖文章榜首;同年该学科申报理论经济学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获得通过。无论是经济学人才基地,还是博士后流动站,在当时的全国高师院校中都是唯一的。这表明,我校的政治经济学学科建设在全国高校中已居于前列地位。2000年省教育厅邀请国内知名专家对我省“211工程”建设的二十多个重点学科进行评审,我校政治经济学学科荣获第一名,省教育厅奖励20万元。

进入新世纪十年来,政治经济学学科继续向前发展,并取得了新的重大突破。20028月,李建平教授担任福建师大校长,并从老校长陈征教授的手中接过学科带头人的接力棒。2002年底,在李建平校长的主持下,经济法律学院一分为三,即分为经济学院、公共管理学院和法学院。恰逢第九批博士点申报,经济学院以李建平教授牵头,组织申报了“经济思想史”博士点,并取得了成功。同年,该学科又被评为省高校重点建设学科。2005年,第十批博士点申报,经济学院再接再厉,在李建平教授的带领下,向理论经济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发起了冲击。“当时不少人对此持怀疑态度,认为全国那么多重点高校都办不到,我们怎么可能呢?”李建平教授笑着说,“但是,我们胜利了!成功永远属于那些脚踏实地、埋头苦干、不屈不挠、不懈追求的人!”

三十多载的时光转换,几代人的梦想与追求。其中有的已经离开人世,如林健教授、骆焉名教授等;有的已经调离学校,如严正教授、林述舜教授;有的已经“解甲归田”,如陈惠如教授等。郭铁民教授和李建建教授先后担任经济法律学院院长和经济学院院长各八年,他们对学科建设都作出了重要贡献。“当然,最主要的是学科创始人和第一任带头人陈征教授,没有他就没有学科的今天!2004年,陈征教授被评为福建省第一届杰出人民教师,真是实至名归!”李建平教授用这段话结束了对学科发展的简要回顾。

在特色和水平上下功夫

在李建平教授看来,一个学科要在全国取得相当的地位和影响,必须依靠自己的特色和水平。凝炼特色,追求卓越,这是贯穿政治经济学学科三十多年建设的一条主线。

首先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正确方向。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其他学科不同的地方,在于它具有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自从诞生的那一天起,西方资产阶级就千方百计地对它实行打压和篡改。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已经成为党和国家一系列重大战略决策的理论基础。但是也要看到,随着西方经济学的引进,新自由主义等错误思潮也蜂拥而来,他们打着“现代”、“科学”、“时尚”的幌子,具有很大的迷惑性和欺骗性。于是,“《资本论》过时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陈旧论”等论调一时甚嚣尘上,《资本论》的教学和研究受到了严重的冲击。李建平教授告诉我们:“我校的政治经济学学科方向十分明确,‘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不跟风、不信邪,坚持马克思主义不动摇。”全国有三个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的经济学学术团体,一是中国《资本论》研究会,二是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研讨会,三是全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史研究会,我校学科都积极组织教师撰写论文参加其学术活动,并多次主动承办会议,使我校学科的影响不断扩大。陈征教授和李建平教授先后担任中国《资本论》研究会副会长,李建平教授和郭铁民教授还担任全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研究会的副会长。学科还经常邀请全国知名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来校讲学,并建立了良好的学术关系。我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泰斗、中国人民大学宋涛教授曾赞誉我校为“南方坚持马克思主义的重要阵地”,许多同行则亲切称我校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者的“精神家园”。古人云,得道者多助,学科的发展也得到了全国同行的大力支持。“特别是中国人民大学的卫兴华教授,他是全国最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和我们已有二十多年的深厚友情,他对学科发展的支持与帮助是极其巨大的,我们十分感谢他。”李建平教授动情地说。

第二,在基础理论研究上不断推出高水平的研究成果。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陈征教授集中研究社会主义城市地租问题,在《中国社会科学》、《经济学家》等杂志上发表了十几篇论文,1996年出版了《社会主义城市地租研究》一书。该书1997年获得福建省第三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2000年由陈征、李建平、郭铁民等撰著的《<资本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运用和发展》一书获得福建省第四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在世纪之交的2000年,党中央提出要“深化对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研究”。陈征教授虽已年过古稀,但“鲲鹏有志惜生涯”,从2000年到2004年,潜心研究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在现代历史条件下的新变化,陆续写了40余篇文章,特别是提出了“科学劳动”已发展为“现代科学劳动”的新概念、新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在国内理论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李建平教授积极参加在北京、上海等地召开的有关劳动价值论的学术研讨会,坚决批判怀疑和否定劳动价值论的错误观点,并提出了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具有抽象和具体两种形态的创新性观点,发表在《人民日报》等刊物上。陈征教授和李建平教授有关劳动价值论研究的新成果在2003年双双获得福建省第五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第三,重视经济学的应用研究,开辟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研究的新领域。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具有很强的科学性,也有很强的实践性。这就昭示学科既要重视基础研究,也要重视应用研究。李建平说:“应用研究涉及面很广,我们不可能面面俱到,蜻蜓点水。经过反复研究,我们选择了国内还鲜有人问津的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集中力量,把它做强做大。”该学科联合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管理世界》杂志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福建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等单位,发起成立了全国竞争力研究中心,福建师大设分中心,李建平教授担任中心主任,组建了一个以黄茂兴博士为负责人的年轻的学术团队。20073月,首部《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发展报告(2005-2006)》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举行新闻发布会,引起了很大的轰动,成为海内外媒体和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该书2007年获福建省第七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从2007年迄今,每年都有一部新的蓝皮书问世,至今已出了五部,总字数达1000多万字。2011年还推出了120多万字的《中国省域环境竞争力发展报告(2005-2009)》,填补了国内这项研究的空白,好评如潮。五年来,该分中心硕果累累,在论著、课题、获奖等方面都有骄人成绩,还参与策划和承办了多场全国性学术研讨会和高端学术论坛,如“2010年中国经济社会形势报告会暨第十一次全国皮书工作研讨会”、“海峡两岸竞争力论坛”等。有评论说,省域竞争力研究已经成为福建师大在全国的一个知名学术品牌。

第四,积极服务福建经济与社会发展,为“海西”建设作贡献。福建师大作为一所地方性高校,为当地的经济与社会发展服务,是理所当然的。学科以多种形式介入和提供服务,并取得了较大的成效。一是积极参与高层筹划,为省委、省政府重大决策提供咨询。李建平教授是省政府经济顾问,廖福霖、郭铁民、李建建等教授也都是省直各有关部门的咨询专家,有机会直接与各级政府领导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学科也经常参加省社科联举办的社科“季谈会”,对福建的经济社会发展献计献策。“海西”经济区的成功设立,其中也包含着学科所做的努力。而如何建设新“海西”,更是学科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黄茂兴博士等撰著的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十二五”时期海峡西岸经济区经济热点研究》一书就是学科交出的答卷之一。二是,认真研究福建改革开放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提出相关的对策建议,如:廖福霖教授对福建生态文明的研究,郭铁民教授对福建“三农”和产业发展的研究,李建建教授对“海西”应对国际金融危机、闽江流域水污染治理和提升罗源港口经济竞争力的研究,林子华教授对构建虚拟科技园区和企业创新能力的研究,张华荣教授对“海西”创意产业的研究,陈少晖教授对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研究,祝健教授对加强福建省农村金融服务的研究,李碧珍教授对“海西”农产品物流模式创新的研究;等等。这一系列研究的成果对“海西”发展都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三是在海峡两岸经济界的对话、互动与合作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学科参与策划和承办了多次海峡两岸经济学界的高端论坛,其中与欧亚科学院中国科学中心联合举办的“海峡两岸经济发展论坛”(20085月于福州)影响较大。与会的有大陆、台湾、香港的知名学者、企业界高层人士、政府部门负责人以及新闻媒体记者共120多人。论坛围绕海峡两岸经济交流及互利共赢的愿景、机制与模式,两岸共同市场建设、闽台经济交流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最后由我校编辑,结集以《海峡两岸经济发展——新机遇、新思维、新视野》(李建平、廖克、林卿主编)公开出版。林卿教授多年来一直研究闽台农业合作问题,其成果多次获得省社科优秀成果奖,在两岸学界颇有影响。蔡秀玲教授、杨强教授等在闽台经济研究上也有不少成果。

第五,努力打造一支老中青相结合、富有战斗力的人才梯队,促进学科的持续发展。学科创始人陈征教授十分重视人才队伍建设。李建平教授说:“我们这一批40后的,都得到陈老师的培养和提携,在学科建设中发挥了应有的作用。”现在学科的六个二级博士点,主要靠50后、60后的一批教授在支撑,他们年富力强,很有责任感。令人可喜的是,一批70后的年轻人正在破土而出,茁壮成长,其中尤以黄茂兴博士为代表。黄茂兴现在是全国竞争力研究中心福建师大分中心常务副主任、经济学院副院长,工作努力,治学刻苦,成果显著,进步快速,已入选省青年社科优秀专家、全国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三层次人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等。他带领一支以70后、80后为主体的二十多人的学术团队,团结拼搏,成果迭出。“年轻人上来了,学科的发展就有希望了。”李建平教授欣喜地说。

学科的发展在于不断的创新

对于学科未来的发展,李建平教授谈了以下几点看法:

首先,要处理好继承、创新和发展的关系。我们学科有好的传统,如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资本论》的教学和研究、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与全国马克思主义同行保持密切联系等,这些都应该很好地继承。但更重要的是要依据形势的变化,不断地进行理论创新,比如,采用文本分析等新方法,对《资本论》作进一步的研究努力探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运动的规律;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竞争的作用、特点和趋势;等等。如果说科学的生命就在于创新,那么也可以说,学科的兴衰也在于理论上的创新。只有不断地有所创新,学科才能在国内学术界处于优势的地位,才能有更大发展的空间。

其次,要不断提高学科的国际化水平。李建平教授认为,作为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者,应该要有广阔的国际视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国际化,现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重要和迫切。2006年我校学科参与建立了全国第一个国际学术团体——世界政治经济学学会,至今已在中国、日本、法国开过多次学术研讨会,我校学科成员与来自世界上十几个国家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一起切磋交流。今年的会议在美国召开,主要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与新自由主义,学科也收到了会议邀请信。因此,学科成员不仅要有坚实的专业理论基础,还必须有较强的外语表达能力;要了解和研究国外经济学研究的最新动态,积极参加国际的学术交流与合作。林卿教授最近刚从欧洲回来,她在匈牙利作了半年的欧盟项目合作研究;黄瑾教授也即将启程前往美国,在那里进行为期半年的访问研究。李建平教授说:“我们鼓励更多的教师到国外去参加学术活动,这对教师素质的提高,对学科的发展都是一件好事。”

再次,要进一步加强学科梯队的建设。现在学科成员中差不多都是博士了,今后要解决的,一是不断增强学科成员的整体素质,进一步夯实理论基础,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二是尽快补上某些专业人才的缺口,如经济思想史、西方经济学、经济史、世界经济史等,改变学科内部结构失衡的状况;三是通过大胆使用、破格提拔、积极引进等措施,积极创造条件,使学科的骨干人才、领军人才更快地成长起来。“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学科的发展说到底还是人才问题。”李建平教授说。

最后,各级领导的重视和支持是学科发展的重要保障。省政府实施省重点学科建设资助项目已十五年了,对学科发展起了非常大的促进作用,理论经济学就是受益者之一。希望省政府能继续实施这一项目,并进一步加大资助力度。学校领导对学科的重视和支持,其重要性自不待言。现在问题是,学校增加了那么多博士点和新学科,都需要扶持。这一方面是大好事,另一方面也给学校出了道难题。“我们希望学校在统筹兼顾的同时,能够有所侧重。没有重点就没有政策。我们要继续埋头耕耘,使理论经济学这朵花儿开得更红。”李建平教授以爽朗的笑声结束了本次访谈。

(宣传部  李玉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