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专业学习指南

发布时间:2013-10-16浏览次数:3069

 

经济学专业学习指南

2013.6

一、学院简介

㈠ 办学历史

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是在创办于1994128的经济法律学院的基础上,整合了原管理学系、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的部分专业,于20036月成立的一个具有多专业、多学科、多层次的办学实体。 学院下设经济系、工商管理系、财政金融系,现有经济学、国际贸易、工商管理、市场营销、金融学和财务管理6个本科专业;拥有1个理论经济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理论经济学和统计学2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和统计学4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工商管理(MBA)和应用统计2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学院现有1个国家级重点教学基地——“福建师范大学国家经济学基础人才培养基地2个国家级教学质量工程建设项目—— “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福建师大经济学基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和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 经济学专业);1个省级重点学科——政治经济学和2个省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中国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研究中心和海峡两岸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理论经济学教学团队被评为省级教学团队;《〈资本论〉选读》、《政治经济学》、《市场营销学》和《货币银行学》等4门课程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

学院具有浓厚的学术研究氛围。在高质量完成本科生和研究生教学任务的基础上,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工作,教学、科研成果丰硕。近五年来学院教师共承担国家级、省部级和有关部门委托科研项目200余项,科研经费累计达1200多万元;出版学术专著33部;在《经济研究》等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686篇,一批研究成果发挥了重要的决策咨询作用。学院还设立陈征经济学学术基金等学术奖励基金,激励本科生和研究生在教师指导下积极开展科研创新活动。

学院拥有先进的教学科研设施和藏书丰富的图书资料室。近年来已获批财政部中央与地方共建实验室建设经费600万元和教学团队建设资金300余万元;目前已建成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实验室、经济管理综合实验室和财政金融实验室。经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被评为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为教学科研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学院积极开展对外学术交流活动。近年来主办了10余次全国性大型学术会议,主办全省学术会议近30次;邀请来校访问、讲学、交流的    国内外专家学者50多人次。教师中有28人次赴美国、英国、德国、俄罗斯、日本、澳大利亚、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访学、进修或攻读博士学位;有10多位教师在中国《资本论》研究会、全国高师《资本论》研究会等全国和省级学术团体中担任会长、副会长或常务理事职务。同时,学院还与国内外的许多著名高校、研究机构及企业有着良好的合作关系。

㈡ 师资队伍现状

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是福建省经济学教学和研究的重要基地,师资力量雄厚,拥有一支结构合理、方向明确、学术水平高、教学经验丰富、富有发展潜力的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员工105人,专任教师85人,其中教授26人、副教授30人、博士生导师15人、硕士生导师27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5人、省优秀专家3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2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43人,形成一支教学科研经验丰富、结构合理、老中青相结合的师资队伍。杰出经济学家、福建师范大学原校长陈征教授是我校经济学科的创始人和学科带头人;杰出经济学家、福建师范大学原校长李建平教授为理论经济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带头人。学院还聘请一批国内及省内知名专家学者担任博士生导师、兼职教授。

    ㈢ 教学科研实力

学院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以教学质量工程建设为载体,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以重点研究机构、重点项目带动为载体、加强科学研究。近年来教学科研取得显著成绩:经济学基地被评为教育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经济学专业被评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工商管理专业评为省级创新人才实验区;理论经济学教学团队被评为省级教学团队。“《资本论》选读”、“政治经济学”、“市场营销学”、“货币银行学”四门课程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财务管理》、《西方经济学》(双语)等4门校级精品课程。各类毕业生具有较强的就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一次性就业率在全校非师范专业中名列前茅。

近五年来,学院教师承担国家级课题15项、省级课题125项,获得省社科优秀成果奖一等奖7项、二等奖9项;在《经济研究》、《经济学动态》、《人民日报》等国内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500余篇。出版30部学术著作和10余教材。全国综合经济竞争力研究中心福建师大分中心,开展省域综合竞争力的研究,出版系列高质量的学术成果,在国内外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学院历来重视开展对外学术交流活动,扩大学院在经济界和学术界的影响。近年来,主办了5次全国性大型学术会议,主办和主持召开了全省学术会议近30次;邀请来校访问、讲学、交流的国内外专家学者50多人次;聘请了10余名国内外著名的教授、专家担任学院的兼职教授。教师中有28人次到美国、英国、德国、前苏联、日本、澳大利亚、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进行访问研究、讲学、考察等,有10余人在中国《资本论》研究会、全国高师《资本论》研究会、福建省经济学会等学术团体中担任常务理事、副会长以上职务。同时,学院还与国内外的许多著名高校、研究机构及企业有着良好的合作关系。

学院建成了 ERP沙盘实验室、应用文科综合实验室、财务管理与金融学综合实验室,2007年成功申报了中央与地方共建优势特色学科实验室——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实验中心,获得财政部600万元建设经费,是近八年来福建省文科单一实验室获得最高的资助额度,并于20086月获批建设“福建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实验教学省级示范中心”。

㈣ 人才培养质量

长期以来,我们按照“宽口径、厚基础、重实践、强能力、高素质”的要求,坚持以精品课程建设为龙头,注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注重课堂教学与科学研究良性互动,大力模拟实验教学,努力拓展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学生创新精神和人才培养质量,逐步探索出一条符合校情实际、具有我校特色和时代特征的经济管理类本科人才培养创新体系。学院还组织师生开展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把经济理论和社会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并建立了一批社会实践点。同时,为激励学院学生勤奋学习、刻苦钻研、全面发展,于20005月建立了陈征经济学学术基金奖学金等助学基金。目前,学院各类在校学生近2000人,其中全日制本科生1200多人,研究生120多人,成人教育生1400多人;累计招收政治经济学博士研究生1260余人,硕士研究生21200多人,已毕业并获得博士学位的有27人,获得硕士学位的有129人。近五年来,学院本科生在CN刊物上发表学术文章80余篇,在各级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有5位同学获得全国银奖、3位同学获得全国铜奖、8位同学获得省级金奖、2位同学获得省级银奖、16位同学获得省级铜奖。毕业生考研率较高,平均每年20%以上的学生考入全国各类高校就读硕士研究生,部分优秀学生被保送到中国人民大学等重点大学继续深造;毕业生就业率较高,近五年均保持95%以上,得到用人单位较高的评价。学院培养的研究生中,晋升教授、副教授的有60多人,担任厅局级、县处级领导的有50多人。有的已在学术界崭露头角,成为国内知名的中青年经济学家;有的成为国内知名企业的董事长、总经理;有的担任我国驻外国大使;有的已成为高校的教授、博导和领导人。

㈤ 院领导介绍

1、院分党委书记:赵立新

  赵立新,副教授,硕士,1967年出生于福建省莆田,历任福建师范大学数学系思想政治辅导员、数学系团委副书记、数学系工会副主席、数学系团委书记、教育学院副书记、经济学院副书记等,曾获校学生军事训练先进辅导员、校思政工作先进工作者、福建省优秀共青 团干部、校优秀党务工作者、校“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2、院长:李建建教授

李建建,男,19545月生,福建省仙游县人,现任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院长。兼任全国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史研究会常务理事、全国高师《资本论》研究会常务理事、福建省住房体制改革委员会委员、福建省住房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福建省经济学会副秘书长、福建省价格学会常务理事等职。李建建教授主要从事《资本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经济思想史、城市土地经济问题等方面的研究,先后主持和参加了国家教委、省社科基金、省计委、省教育厅等十余项研究课题的研究工作。独撰、合撰和主编的专著、教材有《中国城市土地市场结构研究》、《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历史探索与现实选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资本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运用和发展》、《<资本论>选读课教材》、《政治经济学》等十余部,先后在《经济研究》、《当代经济研究》、《中国房地产》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50余篇。 李建建教授在学术研究方面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敏于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研究成果具有系统性、前瞻性。1991年针对我国改革开放中出现的土地有偿使用问题,在《经济研究》发表了《有关城市土地使用费的几个问题》,对城市土地使用费的理论依据、城市绝对地租和城市级差地租,以及土地价格等问题作了深入探讨;1992年在《福建师大学报》发表《论城市土地市场运行》,提出我国城市土地市场的目标模式是垄断竞争市场,并对城市土地市场运行机制和政府调控作了系统阐发。1994年在《福建师大学报》发表《论城市房地产价格的市场形成机制与宏观调控》,对城市房地产价格的形成与调控机制提出自己的独立见解。针对理论界对土地价值的争论,在《福建论坛》发表《试析土地构成的二元性》,认为城市土地是土地资本与土地物质的有机统一体,有价值的土地资本与无价值的土地物质相结合,既增大了土地的使用价值,又使土地具有价值。土地构成的二元性决定了土地价格的二元性(土地资源价格和土地资本价格)。但土地价值只具有一元性,即土地价值只能是人类社会劳动在土地中的凝结。鉴于土地资本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土地价格决定上的重要作用,发表了《土地资本试探》(《福建师大学报》1997年第3期)一文,在学术界较早地对土地资本这一范畴作了全面的研究,对土地资本的内涵与外延、运动规律、补偿方式等一系列问题提出自己的新见解,在学术界引起较大反响。2002年,在《当代经济研究》发表了《我国征地制度改革与农地征购市场的构建》,提出应当按照“征储结合,征供分离”的原则,采取政府主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的模式,构建农地征购市场,并将其纳入城市土地市场体系。这些观点的提出,对现行征地制度的改革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李建建教授曾获福建省高校优秀共产党员和学校教学科研先进工作者称号、国家教委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福建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合作)、福建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3项、三等奖2项。

3、党委副书记:俞建群

俞建群,男,副教授,研究生毕业,经济学博士,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士(在站)。现任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党委副书记。长期致力于经济学、管理学、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等方面的研究,在《福建论坛》、《福建师范大学学报》、《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大学后勤》、《思想工作探索》等刊物上发表论文20多篇。

 

4、副院长:黄茂兴教授

黄茂兴,男,1976年生,福建莆田人,现为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全国经济综合竞争力研究中心福建师范大学分中心常务副主任,《经济研究》匿名审稿人,《综合竞争力》杂志副主编,中国致公党福建省委员会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福建省中青年经济学会副秘书长,经济学博士,硕士生导师。2008年入选“全国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省级人选。主要从事技术经济学、区域经济学、竞争力经济学等问题研究。先后主持了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福建省科技厅软科学重点项目、福建省省长基金项目、福建省社科规划等省部、厅级研究课题22项,还参与了43项国家、省部和地厅级研究项目;已出版专著、合著《技术选择与产业结构升级》、《论技术选择与经济增长》、《科技进步与经济增长》、《改革开放30年中国经济热点的回眸与展望》、《中国60年经济发展报告(1949-2009)》、《中国省域经

济综合竞争力评价与预测研究》等著作11部;在《经济研究》、《管理世界》、《经济学动态》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80多篇,有多篇文章分别被《新华文摘》、《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转载。科研成果曾获得国务院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优秀论文一等奖1项(合作)、福建省第七届、第八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3项(合作)、福建省第八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1项、中共福建省委办公厅和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优秀调研成果一、二、三等奖各1项(合作)、福建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二等奖1项等10多种科研奖励。先后获得“福建师范大学第六届青年教师科研先进个人”、“福建师范大学第四届十佳青年教师”等荣誉称号。

 

5、副院长:黎元生教授

黎元生教授,男,19743月生,福建省上杭县人,经济学博士、北京大学应用经济学博士后,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硕士生导师,全国高等师范院校《资本论》研究会副秘书长、常务理事;福建省《资本论》研究会副秘书长;福建省农业经济学理事。主要研究领域为产业发展与“三农”问题研究,主持的纵向项目有国家社科规划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中博士后基金项目(一等奖)、福建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福建省科技厅软科学项目等。主持和参与多项区域和产业发展的横向课题研究,有多篇调研报告被省政协办公厅《政协信息》采纳,呈送省领导参阅。其中政协提案《应大力发展我省精致农业》被列为2010年省十届政协会议“十个重点提案之首”,并被省政协办公厅评为2010-2011年度优秀政协提案二等奖。

 

 

二、专业简介

()专业机构

经济学专业由经济学院经济系负责,经济系是福建省经济学教学与研究的重要基地,拥有理论经济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理论经济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和硕士点以及2个应用经济学硕士点。经济学专业设经济学本科和国家经济学人才培养基地两个班级。其中国家经济学人才培养基地为教育部审定批准的全国13个国家经济学基础人才培养基地之一,是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和国家级特色专业、福建师范大学的品牌专业。经济学本科专业从1995年开始招生,国家经济学人才培养基地班从1999年开始招生,学制四年,授予经济学学士学位。

()师资力量

在主要学科带头人陈征教授李建平教授的培养和带领下,经济学专业已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方向明确、学术水平高、教学经验丰富、富有发展潜力的师资队伍。现拥有专任教师28人,其中教授11人,副教授5人,讲师12人;专任教师中23人拥有博士学位,占专任教师总数的82%,其中从重点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的达6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21.4%。专任教师中有27位老师具有本专业学历背景,占专任教师总数的96.42%,有力地保障了本专业的建设和发展。

办学特色:经济学专业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为目标,以“优化课堂教学和强化实践环节”为重点,坚持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综合素质为立足点,采用“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科研活动”的培养模式,打好扎实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经济理论和西方经济学基本知识基础。

经济学本科班突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提升,逐步向应用型经济学人才培养方向发展,提倡研究式、启发式、案例式、讨论式、课题式的教学方法与合作的学习方式,特别强调实践环节的教学,注重专业实习和学生自主社会实践,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业务素质,具有运用数量分析方法和现代技术手段进行社会经济调查、经济分析和实际操作能力,不断为社会经济建设提供既有经济学理论基础,又具备较强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厚基础、强能力、有特色、能竞争”的具有较强实际经济管理工作能力的现代经济学专门人才。

经济学基地班重在培养学生具有扎实的数学功底和外语应用能力,具备扎实的经济理论基础,系统掌握中国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和政策,通晓现代市场经济理论、中西方经济理论发展的基本趋势,通过研究式、讨论式、启发式、课题式的教学方法和合作学习方法,重点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研究能力,能运用各种经济学分析方法和工具对经济和社会问题做定性研究与定量分析,具备资料收集、实证调查、论文写作等科学研究能力,使学生成为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协调发展的具有自我学习能力,自我更新能力,创新能力的复合型、外向型、研究型、创新型的经济管理、教学和研究人才。

就业方向:经济学本科班毕业生适宜到企事业单位、各级经济管理部门、现代工商企业、金融机构、咨询机构等机构和部门从事经济、管理、规划、分析、预测、研究开发等工作;在政府有关业务部门从事经济监管工作;也可继续攻读本专业及相关专业的硕士研究生。经济学基地班毕业生大部分可到国内外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继续攻读硕士研究生,也可到各级政府机关、高校、科研机构、金融机构、企业等单位从事政策研究、经济理论分析、教学、管理等工作。

    三、经济学专业培养目标与培养要求

()培养目标

经济学本科专业班:培养站在时代前列,具有强烈民族精神和高度社会责任感,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经济学基础理论功底深厚,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能够理论联系实际,了解中国国情,具有国际视野,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应用实践能力,能在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相关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从事经济学教学研究和经济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 

经济学基地班:本专业培养站在时代前列,具有强烈民族精神和高度社会责任感,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经济学基础理论功底深厚,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能够理论联系实际,了解中国国情,具有国际视野,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应用实践能力,能够肩负起理论经济学发展重任的经济学基础理论人才和能在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相关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从事经济学教学研究和经济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

()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经济学基础理论、科学研究方法和社会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基本训练。

学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较好掌握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现代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2.能够较好地运用统计学、计量经济学等分析方法对现实经济问题进行分析研究;

3.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写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以及计算机、信息技术应用等方面的基本能力;

4.熟悉国情,熟悉国家经济建设和经济改革等方面的基本方针、政策和法规;

5.了解经济学的理论前沿和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与改革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

6.具有能初步从事经济学理论研究的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具有一定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四、培养模式和具体举措

经济学本科专业班:坚持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综合素质的教育追求,采用“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科研活动”的培养模式,在打好马克思主义基本经济理论和西方经济学基本知识的前提下,特别强调实践环节的教学,注重专业实习和学生自主社会实践,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业务素质。积极改革教学方法,提倡研究式、启发式、案例式、讨论式、课题式的教学方法与合作学习方式,重点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实践能力。经过学习,使学生既掌握系统的经济学理论知识和科学的经济分析方法,又了解中国经济实务。力争所有学生毕业后能够凭借扎实的经济学理论知识和技能、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成为既能在综合经济管理部门、市场与政策研究部门、金融机构和企事业单位从事经济分析、预测、规划等工作,在政府部门从事宏观经济管理工作,也适合在教育、科研机构从事教学、研究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经济学基地班:着力探索出一条适合本校实际、具有时代特征和自身鲜明特色的办学思路和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路子,采用“教学科研互动+优化课堂教学+强化实践环节+自主素质拓展”的人才培养模式,突出培养马克思主义理论经济学创新人才。按照“一个目标、两个重点、三个提升、四个平台、五项措施”的思路,即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为目标,围绕“优化课堂教学和强化实践环节”两个重点,实现“精品课程、双语教学和学生科研水平”的提升;建立“教学资料、实验教学、科研创新和社会实践”四大平台;建立和完善“柔性化管理、强化实践、个性化培养、效果评价和就业指导”五项保障措施,辅之以“双辅导员”和导师制、学生考评制度、中期淘汰制度、基地班科研基金制度、推荐免试研究生制度、奖励推免和考取研究生制度,以及优秀学生特别资助制度等,有效提升本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力争培养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基础、知识面宽、现代经济学基础厚、综合素质高,富有创新精神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为国内外高水平大学和本校经济学专业及相关专业输送一流人才,使“基地班”的学生在教学、科研领域和人才市场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五、课程设置

()课程分类

本专业整个课程体系包括公共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含专业基础必修课与专业基础选修课)、专业方向课程(含专业方向必修课程、专业方向选修课)、素质拓展课程、实践环节课程。

1.公共课程

主要包括: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大学体育()、大学英语读写(一)、大学英语听说(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计算机应用基础、大学体育()、大学英语读写(二)、大学英语听说(二)、大学体育()、大学英语读写(三)、大学英语听说(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大学体育()、游泳、大学英语读写(四)、大学英语听说(四)、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艺术类选修课和其他选修课。

2.专业课程

(1)专业基础课程

专业基础必修课主要包括:政治经济学Ⅰ、会计学原理、高等数学C()、政治经济学Ⅱ、微观经济学、高等数学C() 、宏观经济学、线性代数、中外经济史、货币银行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财政学、统计学、发展经济学、计量经济学Ⅰ、计量经济学Ⅱ、当代中国经济。

专业基础选修课主要包括:管理学、经济法、经济科学研究方法论

(2)专业方向课程

经济学本科班

专业方向必修课主要有:外国经济学说史、中级微观经济学、中级宏观经济学、国际经济学、《资本论》选读、产业经济学、国际金融、数理经济学、中国经济思想史。

专业方向选修课主要有:财务会计学、国际贸易实务、区域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劳动经济学、市场营销学、证券投资学、电子商务、财经应用文写作、国际结算。

经济学基地班

专业方向必修课主要有:外国经济学说史、中级微观经济学、中级宏观经济学、国际经济学、《资本论》选读、产业经济学、国际金融(双语)、数理经济学、中国经济思想史。

专业方向选修课主要有:财务会计学(双语)、国际贸易实务(双语)、区域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劳动经济学、市场营销学、证券投资学、电子商务、经济学名著选读(双语)。

3.素质拓展课程

涵盖思想政治与道德修养、学术科技与创新创业、社会实践与社会工作、文化艺术与体育活动、技能培训及其他、国防教育等六个方面。

4.实践环节课程

毕业论文(设计)、专业实习。

() 课程学时与学分

经济学本科班:

总学时2816时,总学分176学分。其中,

公共课程:学时720时,学分45学分,占总学分数的 25.6%

专业必修课程:学时1216时,学分76学分,占总学分数的43.2%

专业选修课程:学时416时,学分26学分,占总学分数的14.8%

素质拓展必修课程:学时144学时,学分9学分,占总学分数的5.0%

素质拓展选修课程:学时96学时,学分6学分,占总学分数的3.4

实践环节课程:学分14学分,占总学分数的8.0%

经济学基地班:

总学时2784时,总学分174学分。其中,

公共课程:学时720时,学分45学分,占总学分数的 25.8%

专业必修课程:学时1216时,学分76学分,占总学分数的 43.7%

专业选修课程:学时384时,学分24学分,占总学分数的13.8%

素质拓展必修课程:学时144学时,学分9学分,占总学分数的5.1%

素质拓展选修课程:学时96学时,学分6学分,占总学分数的3.4%

实践环节课程:学分14学分,占总学分数的8.2%

 

六、专业核心课程及专业方向课程介绍

()专业核心课程

 1.政治经济学

课程性质

必修的专业基础课,也是课程体系中的基础理论课,是省级精品课程。

教学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分析和认识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及改革开放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的能力,掌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立志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教学内容

   本课程涉及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经济理论和实践,主要讲授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剩余价值理论、资本积累理论、资本循环、资本周转和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以及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理论、资本主义地租理论、当代资本主义的新特点、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以及经济全球化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所有制结构、个人收入分配、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微观主体、国有企业改革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国家宏观调控、中国特色工业化道路和农业现代化道路、社会主义财政与金融、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社会主义经济中的对外经济关系等内容。

教学方式

1)基本概念及体系的讲授,运用多媒体、网络等现代教学手段,援引现实经济社会的案例,将抽象的概念理论具体化,使学生扎实、明确地理解基本概念和体系,在该层面注重基本原理的讲解和运用;(2)课堂讨论,在理论讲解的基础上,从学期中期之后,每两周进行一次专题课堂讨论,以学生讨论为主;(3)要求学生对教材以及参考书目阅读后撰写读书笔记;(4)根据课程内容要求学生不定期到工厂、农村、社区进行社会调查实践,认识当前中国经济的现状及热点经济问题。

教学用书

1.陈征、李建平、郭铁民主编:《政治经济学》,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2.陈征、李建平、李建建等主编:《政治经济学(第四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学习参考书目

1.马克思:《资本论》第1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

2.卫兴华、顾学荣主编:《政治经济学原理》,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 年版

3.八所高等师范院校编:《简明政治经济学史》,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 年版

4.洪银兴等:《政治经济学理论创新与实践价值》,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5.吴敬琏:《当代中国经济改革:战略与实施》上海远东出版社 1999年版

6.白永秀:《中国现代市场经济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 1996年版

 

2.微观经济学

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程

教学目标:

本课程是经济学的入门课程,也是教育部高等财经专业的学科基础课程。该课程的教学目标在于向学生介绍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使学生充分了解微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基本框架和分析逻辑。同时,在学习和积累的过程中,紧密结合所学的经济学原理和基本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解释现实生活中的经济现象和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

主要分为十章,分别为:

1.绪论:经济学的内涵、演变过程、研究对象、基本方法和分析框架

2.供求理论:需求、供给、均衡和弹性

3.效用论:基数效用论、序数效用论、不确定性和风险

4.生产论:企业的内涵、短期生产函数、长期生产函数、规模报酬

5.成本论:成本的内涵、短期成本曲线、长期成本曲线

6.完全竞争市场:厂商的类型、完全竞争市场的需求曲线、供给曲线、收益曲线、完全竞争市场的短期均衡和长期均衡

7.不完全竞争市场:垄断、垄断竞争、寡头、博弈论初步知识

8.要素理论:生产要素价格决定的需求方面、生产要素价格决定的供给方面、基尼系数

9.一般均衡论和福利经济学:一般均衡论、经济效率、交换的帕累托最优条件、生产的帕累托最优条件、交换与生产的帕累托最优条件、效率与公平

10.市场失灵:垄断、外部影响、公共物品、信息不对称

教学方式

1.传统式教学与现代化教学相结合

2.封闭式教学与开放式教学相结合

3.基础性教学与实践性教学相结合

4.结构式教学与创新型教学相结合

教学用书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第四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该书是国家教育部组织统编的高校《西方经济学》教科书。近15年来,该书依据西方经济学具有演变性的特性,紧随经济学的发展潮流和新出现的内容,在保持原有主旨不变的条件下,不断予以修改和增删,逐渐成为各大高校经济学的核心教学用书。

参考书目

    1.[]斯蒂格利茨:《经济学》(上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

2.[]斯蒂格利茨:《经济学小品和案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3.[]曼斯菲尔德:《微观经济学》(第9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4.[]斯蒂格利茨:《经济学习题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5.蒋殿青:《高级微观经济学》,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6.高希均:《经济学的世界》(上册),三联书店出版社,2000

    7.施锡铨:《博弈论》,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8.李风圣:《契约经济学》,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9.王铁生:《交易成本经济学》,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

10.蒋琳琦:《产权经济学》,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

11.张群群:《反托拉斯经济学》,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

 

3.宏观经济学

课程性质

“宏观经济学”( Macroeconomics)是高等院校经济类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阐述了市场经济在宏观层面运行的基本规律和国家宏观经济政策措施我依据的基本原理,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本课程从学科属性看属于理论经济学,具有宏观性、综合性、战略性的特点。

教学目标

本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较全面掌握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分析工具,熟悉宏观经济政策的基本原理及其在实际经济活动中的具体运用,并能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的宏观经济理论与方法,理解和分析宏观经济运行中的各种经济现象和经济问题,提高学生分析宏观问题、解决宏观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

主要分为八章,分别为:

1.国民收入核算
   
 2.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3.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
   
 4.宏观经济政策
  
  5.总需求-总供给模型

6.失业与通货膨胀

7.开放经济概述
   
 8.经济增长和经济周期理论
    教学方式
   
本课程的教学以课堂教学为主,辅之以作业、课堂讨论、课程论文等教学手段。本课程融理论性与实践性于一体。在教学过程中,应采取启发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增加案例教学,加强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在教学中应密切关注国内、国际经济活动最新动态,不断更新、补充教学内容。
    教学用书:高鸿业主编:《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第四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学习参考书目
    1.[] P·萨缪尔森、W·诺德豪斯著:《经济学》(17),萧琛主译,人民邮电出版社,2007
    2.[
] N·格里高利·曼昆著:《经济学原理》下册(第4版),梁小民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3.[
]约瑟夫·斯蒂格利茨、沃尔什著:《经济学》下册(3),黄险峰,张帆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4.[
]多恩布什、费希尔、斯塔兹等著:《宏观经济学》(7),范家骧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5.
宋承先著:《现代西方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6.
尹伯成主编:《现代西方经济学习题指南(宏观经济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7.
高鸿业主编:《西方经济学学习与教学手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8.
其他参考资料:《经济研究》、《中国工业经济》、《经济学动态》、《经济学家》、《经济学家茶座》等杂志。

     

4.会计学原理

     课程目标

《会计学基础》是财经、管理类(非会计)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会计记账,作为一门“商业语言”(business language),它是社会经济信息的基本载体,是人们认识、研究微观经济运行的基本工具。学术研究、企业管理、投资创业、个人理财,乃至要读懂某些财经新闻,都需具备对经济信息的基本认知能力。所以,80%的会计课程都是为非会计学专业的学生开设的。因此,针对非会计专业本科的《会计学基础》的教学不是以培养会计从业人员为目标的技术型教学,而是以提高学生对社会经济活动的基本认知能力为前提的素质(能力)型教学,为以后各专业课程学习和实践提供基础知识准备。

教学内容

本课程教学应根据不同专业教学对象的总体培养目标,贯彻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思路。教学内容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从经济学的基本假设入手,通过介绍企业的一般运营过程来引入会计的社会角色,在此基础上,介绍会计学科的基本框架。第二部分,讲解以复式记账法为基础的会计循环,并以制造业为框架,解说微观经济基础——企业运行的基本内容。第三部分,介绍内部控制、财务报表编制与简单分析,以及基本的会计理论框架,包括会计信息的局限性、会计职业道德等,侧重解说会计与经济环境的互生、互动。在强调核心的会计程序的同时,努力帮助学习者理解企业运行的实质。

教学特色

鉴于教育部对经济学基地本科教学要求开设一定比例的双语教学课程。因此,本课程实行双语教学。采用多媒体课堂教学,使用全英文多媒体课件和中英文双语讲解。

现代会计学源于西方,成熟的英文教材中富含案例,与多数中文教材纯粹、详尽的技术介绍有很大的不同,对推动素质型教学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在教学过程中,为了避免形式主义,或将专业课上成“会计英语”,除指定中、英文版教材外,另行编写中英文案例和课后练习材料,从会计的视角阅读、讨论、分析中外财经时事,既丰富了课堂教学,又为师生互动创造了条件。

学习要求

基于双语教学的特殊性,强调学习者要做好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才能跟上课堂教学进度。除了认真完成课内练习和课后作业,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掌握基本的程序和原则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将知识点运用到对现实的分析中去。应自觉利用报纸、杂志、网络等媒体,养成对经济事件的关注,提高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逻辑能力。

教材和参考资料

Survey of Accounting 2e, Carl S. Warren, 叶陈刚 改编,高等教育出版社&Thomson, 2005.

FURTHER MATERIALS:

1.“Introduction to Financial Accounting”(4th ed),  Christopher W. Nobes, Economic Science Press, 2003.

2.“Accounting”,(20th ed) , Carl S. Warren, James M. Reeve & Philip E. Fess, China Machine Press, 2003.

  

   5.计量经济学

课程目标

本课程是经济类专业的专业课,适用于经济类各专业本科高年级学生,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要求学生掌握计量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主要模型设定方法,熟悉计量经济分析工作的基本内容和工作程序,能用计量经济学软件包进行实际操作。

课程内容

    计量经济学(亦称经济计量学)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它是在数理经济学、经济统计学和数理统计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应用经济学学科。计量经济学在对社会经济现象作定性分析的基础上,探讨如何运用计量经济方法来定量描述具有随机性特征的经济变量关系。本课程融计量经济学理论方法与应用模型为一体;以初级水平为主,适当引入中级水平的内容;以经典线性模型为主,适当介绍一些适用的扩展模型。课程将详细介绍经典的单方程计量经济学模型和联立方程计量经济学模型的理论方法,同时,将时间序列计量经济学模型的理论方法作为教学内容之一;在计量经济学应用模型中,以生产函数模型、需求函数模型、消费函数模型和宏观计量经济模型为主。在应用软件中,课程将以介绍Eviews为主。本课程包含了由教育部经济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的高等学校经济学科本科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的全部内容。

学习参考书

1.伍德里奇,计量经济学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2.高铁梅,计量经济分析方法与建模——Eviews应用及实例,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3.格林,计量经济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4.庞皓,计量经济学,科学出版社,2007

5.古扎拉蒂,计量经济学基础,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6.潘文卿,李子奈,计量经济学习题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7.李子奈,潘文卿,计量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6.统计学

     课程性质

统计学是关于数据的应用科学,是一门收集、整理和分析统计数据的方法科学,就是用统计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方法,来研究社会经济活动数量表现和数量关系的方法论科学,统计方法已广泛应用于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的各个领域,成为各学科领域研究者和实际工作者的必备知识,也是经济管理类各专业必修的核心专业基础课。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统计工作主要环节的概念、原则和方法,能够学会用统计理论和方法对社会经济现象中的数量特征进行科学分析,并能透过数字看现象本质,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将来从事并胜任国民经济管理、宏观经济分析和企业经营管理等工作打下坚实的专业理论和应用基础

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统计学导论、数据的搜集、数据的图表展示、数据的概括性度量、概率与概率分布、统计量及其抽样分布、参数估计、假设检验、列联分析、方差分析、聚类分析、回归分析、时间序列分析和预测、指数。

教学方式

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重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及手段:(1)注重启发式教学,注意吸收学术界新成果、新信息,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讨论,调动学生积极思维。(2)加强理论联系实际,丰富案例教学和实践教学,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与企业联系,“走出去,请进来”,丰富和拓展学生的社会实践。(3)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和课后思考题、单元测试、试题库等教学资料,运用网络、视频等先进教学手段,优化课程教学过程。

教学用书

    《统计学》(第四版),贾俊平等编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参考书目

1.商务与经济统计.(美)安德森 等著,张建华 等译.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2.货币与金融统计学.许涤龙主编.科学出版社.2006.

3.女士品茶---20世纪统计怎样变革了科学. David Salsburg.邱东等译.中国统计出版社.2004.

4.中国国家统计局网站http://www.stats.gov.cn

 

7.经济学说史

课程性质

《经济学说史》是本校经济类专业的学科基础课程,是一门具有一定理论性和历史特点的经济理论学科。它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方法为指导,主要研究西方的经济思想和理论,特别是研究关于西方市场经济的思想和理论产生、发展和变化的历史,从中了解市场经济中的一些概念与范畴、理论与政策及其产生与运用的条件。其内容具有理论性、历时性和现实性相综合的特点。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一方面使学生比较全面系统地了解和掌握西方经济思想史的基本知识及其主要发展脉络,从中了解西方经济理论,特别是市场经济理论的发展变化过程,另一方面通过对前人如何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历史考察,培养学生一种对经济问题的洞察力。通过对前人的理论思维足迹的追踪,寻求现代经济问题的理论发展历程,培养学生对经济问题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

教学目标

《经济学说史》是研究各个时代主要经济思想流派的形成、发展过程的学说。通过学习,使学生比较全面系统地了解和掌握经济学说史的基本知识及其主要发展脉络,了解主要经济流派的主要观点、当时的历史背景、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及历史局限性、从而掌握经济理论发展的历史渊源,能够比较和分析各种经济理论与经济现实的关系、经济理论与经济政策的关系、以及经济理论与社会的科学文化知识之间关系,从而培养和提高正确分析与解决经济理论与经济政策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

本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包括:古代经济思想(主要涉及古希腊好古罗马时代到欧洲中世纪时期);早期古典经济思想(主要涉及15世纪末-18世纪中期,资产阶级重商主义经济思想的产生、形成、以及古典经济学的酝酿、形成);古典经济学体系的完成和发展(主要包括18世纪中期-19世纪中期,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的发展和传播);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创立和发展(主要包括政治经济学的产生、确立和发展);新古典经济学(主要包括19世纪下半期,资产阶级新古典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近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发展(主要包括20世纪20-30年代西方经济学说的发展)。

教学方式

本课程作为本科生专业基础课,教学方式以讲授为主。教师以教材为基础,根据学生掌握经济学基础知识的实际情况,适当把握讲授内容的详略程度。本课程在教师课堂讲授之外,还辅以课堂讨论、学生主题发言等教学形式。本课程在课堂教学上鼓励学生不拘形式、随时提问,进行灵活的师生对话,并根据学生的问题,相应增加讲授内容,特别是增加与现时经济学理论特点讨论有关的内容。

教学用书

陈孟熙等,《经济学说史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二版。

学习参考书目

1.王志伟,经济思想史,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9

2.赵峰,新编经济学说史教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葛杨等,西方经济学说史,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

4.马涛,经济思想史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5.斯坦利L.布鲁著,焦国华译,经济思想史,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8.国际经济学

课程性质:必修的专业基础课,双语课。

教学目标

本课程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国际经济学教学大纲的内容,特别是国际贸易理论、国际贸易政策和国际金融理论方面的内容,并使学生能以国际经济学专业语言加以理解和描述,独立完成英文作业和考试,使学生能够将母语以外的另外一种语言(英语)直接应用于语言学科以外的其他学科(国际经济学)专业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在掌握国际经济学知识的同时,能够尽可能多地使用需要他们掌握的第二语言,使他们具有跨文化交流的能力,树立跨文化的意识,成为具有国际视野的复合型人才。

教学内容

本课程以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为基础,阐述国际经济与贸易的起因、发展规律、各国贸易政策和各项政策的经济效果以及国际金融和国际宏观经济学,主要由国际贸易理论、国际贸易政策、国际金融理论和国际宏观经济学等部分构成,具体研究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国际分工原理、国际贸易价格的决定、国际贸易利益分配、国际贸易对各国及各利益集团的影响;生产要素在国际间的流动、各国国际贸易政策的制定、执行及效果分析;国际金融理论和政策、国际收支、外汇与汇率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以及国际宏观经济理论。

教学方式

在教学方式上,主要采用讲授(lecture)和课堂练习(class)、课堂讨论(Seminar)相结合的方式;撰写小论文。鼓励学生运用知识探究现实国际经济问题,积极探索国际经济学领域的经典与热点问题,组织学生围绕固定主题讨论,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教学用书

Robert j Carbaugh 著:《国际经济学(第10版)》(经济学经典教材·双语教学用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学习参考书目

1.Paul R. Krugman & Maurice ObstfeldInternational Economics: Theory and PolicySixth Edition),清华大学出版社(影印版)

2.海闻,P.林德特,王新奎著:《国际贸易》,上海人民出版社

3.尹翔硕编著:《国际贸易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

 

9.财政学

课程性质

财政学是研究政府收支活动及其对经济运行产生影响的经济学分支,是经济学中最具活力、最引人入胜的领域之一。它与经济学的许多分支以及其他社会科学如伦理学、政治哲学、法学等都有着理论上和方法论上的联系。财政学的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能够提供重要的分析视角,为政府职能转型、税制改革、财政体制、公债、社会保险制度和其他迫切需要解决的社会经济问题提供政策指导。

教学目标

本课程以中国的公共财政改革为制度背景,结合国际视角,力图将财政理论研究的最新成果与财政发展的实践经验相结合,使学生不仅能够全面系统地掌握现代财政学的理论体系,而且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对我国乃至世界范围内的财政经济改革的现实进行独立的观察和思考,培养良好的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

教 学 内 容

学时

第一章

导 言

2

第二章

财政的目标及其评价标准

4

第三章

财政的起因与职能

2

第四章

财政决策与政府失灵

4

第五章

公共产品

3

第六章

外部性及其矫正

3

第七章

财政支出的规模与结构

3

第八章

社会救助支出

2

第九章

社会保险支出

2

第十章

公共项目的评价方法

3

第十一章

财政收入概述

2

第十二章

税收原则

5

第十三章

税收的转嫁与归宿

3

第十四章

税收制度

6

第十五章

公债

3

第十六章

公共企业

2

第十七章

政府间财政关系

3

第十八章

财政政策

2

 

教学方式

课题讲授

教学用书

邓子基、林致远主编,《财政学》第二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年。

学习参考书目

1.陈工、雷根强:《财政学》,科学出版社,2000

2.杨志勇、张馨:《公共经济学》,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3.杨志勇,张馨:《公共经济学》,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4.张志超:《现代财政学原理》,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

5.陈共:《财政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6.刘宇飞:《当代西方财政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7.哈维· S ·罗森:《财政学》,赵志耘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原版: Rosen, Harvey S., 2002, Public Finance .6th edition, New York: McGraw.),2003

 

10.发展经济学

课程性质

《发展经济学》是经济学专业必修的专业课程。发展经济学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产生的一门以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为对象,研究发展中国家从不发达到发达状态转型的原理和政策的新兴学科。发展经济学的任务是研究经济落后的农业国家或发展中国家,如何才能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实现经济起飞和经济发展。

教学目标

本课程旨在通过讲授、讨论等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全面、系统掌握发展经济学的基本原理、研究方法和分析工具,客观了解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现状,关注中国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和经济改革中的若干重大问题,提高分析、解决现实经济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

本课程的内容包括发展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经济增长的基本理论,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的经验总结与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实绩,资本、人力资本、自然资源、技术进步等发展要素与国际贸易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经济发展中的结构变化与城乡发展,制度、市场、战略与经济发展等。分为1.导论、2.经济增长:理论与经验模式、3.发展要素与国际条件、4.结构变化与城乡发展、5.制度因素与经济发展、6.发展战略与经济发展

教学方式

    采取以问题为中心的启发式教学,增加课堂讨论比重,结合多种多媒体工具,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用书

马春文、张东辉主编,《发展经济学》(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学习参考书目

1.张培刚、张建华主编.发展经济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2.德怀特·H·波金斯,斯蒂芬·拉德勒,唐纳德·R·斯诺德格拉斯,马尔科姆·吉利斯,迈克尔·罗默等著.发展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3.杨小凯著;张定胜,张永生译.发展经济学:超边际与边际分析.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4.德布拉吉·瑞著;陶然等译.发展经济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5.杰拉尔德 .M.迈耶主编;谭崇台,马颖,梁晓滨译.发展经济学的先驱理论.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5.

6.谭崇台主编.发展经济学概论.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

7.迈克尔·托尔罗著;黄卫平,彭刚等译.经济发展.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

8.钱纳里等著;吴奇等译.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89.

 

() 专业方向课程介绍

1. 《资本论》选读

课程性质

《资本论》选读是福建师范大学国家经济学基础人才培养基地专业必修课,授课对象包括经济学基地班和经济学本科班学生。

教学目标

《资本论》选读课程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最重要的课程。通过《资本论》选读课的学习,使经济学专业本科生能够了解和掌握《资本论》的基本内容和基本原理,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分析社会经济现象,把握经济规律,培养科学地分析和解决经济问题的能力,坚定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必然冲破一切障碍和曲折最终胜利的信念。苏联东欧剧变以来,社会主义遭受到空前严峻的挫折和失败。当前,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形势更需要有真正彻底的科学的理论指导,《资本论》选读课程的学习具有极大的现实价值。

教学内容

   《资本论》选读课程,分为两个部分,即《资本论》选读Ⅰ和《资本论》选读Ⅱ,分两个学期进行。《资本论》选读Ⅰ讲授《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篇,商品和货币,第二篇,货币转化为资本,第三篇,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第四篇,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第五篇,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第六篇,工资,第七篇,资本的积累过程,共七篇。《资本论》选读Ⅱ讲授《资本论》第二卷,包括第一篇,资本的形态变化及其循环,第二篇,资本的周转,第三篇,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共三篇。第三卷,包括第一篇,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和剩余价值率转化为利润率,第二篇,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第三篇,利润率趋向下降的规律,第四篇,商品资本和货币资本转化为商品经营资本和货币经营资本(商人资本),第五篇,利润分为利息和企业主收入。生息资本。第六篇,超额利润转化为地租。第七篇,各种收入及其源泉,共十篇。

教学方式

《资本论》选读课程,主要用课堂讲授方式教学,另外还会适当进行课堂讨论。课堂讲授,侧重对《资本论》原文重点内容的讲解。这样,可以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原著,培养阅读经典原著的兴趣和习惯。

教学用书

鉴于国家经济学基础人才培养基地和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资本论》研究在全国的重要地位,为了更好地进行《资本论》选读课程的教学,经济学院特地购买了近100套《资本论》原著供学生上课时借用,学生要爱惜保护借阅的《资本论》,这样各个年级的学生就可以长期地循环使用。

另外,陈征教授编写的《资本论》解说(三卷)是国内最好的《资本论》教学辅导教材之一,在国内各个大学有很大的影响,是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的考试参考书,也长期作为本科生的教学辅导材料。

学习参考书目

1.《资本论》2004年第二版,人民出版社。

2.《资本论》1975年第一版,人民出版社。

3.《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

4.列宁《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

 

2.国际金融

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

课程目标

《国际金融》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具体的目标是帮助学生掌握有关国际金融的基础知识,熟悉国际金融实务操作,了解国际金融市场运作的基本原理和制度背景,进而能解释各种金融现象,在教学过程中突出高职教育特点,以技术应用为第一要素使学生“学其所用,用其所学”。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实践,同时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的教育,确保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为发展外贸和国际经济合作奠定理论与业务基础。通过本课程教学过程的实施,使学生具备涉外性、高技能人才所必需的国际金融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并具备一定的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为学习其它相关课程和职业技能,培养学生职业素质奠定基础。

课程内容

首先从国际收支的概念出发,介绍国际收支平衡表及其主要的项目与结构,给出国际收支平衡的含义并分析国际收支变动的原因和影响。通过国际收支与宏观经济关系的分析,探讨国际收支的调节问题以及有关国际收支的经典理论。第二章从外汇与汇率的概念入手,重点分析外汇市场上汇率的决定和变动原因,以及汇率变动对宏观和微观经济活动的影响。第三章主要介绍外汇交易的基本理论和技术,包括传统的外汇交易品种和衍生的交易工具。第四章介绍汇率制度的分类以及各种汇率制度的优缺点,有关外汇管理的目标和措施。此外,研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问题。第五章从国际储备的性质和构成入手,探讨一国国际储备调节国际收支、稳定宏观经济的作用,通过持有国际储备的成本收益分析,确定适度国际储备规模,最后探讨国际储备币种构成以及外汇资产的运用。第六章主要介绍国际资本流动的含义、成因和类型,并对其流动的利弊进行系统分析。从资本流动的角度,分析八十年代产生的国际债务危机的情况。最后结合中国的实际,阐述有关外债的管理问题。第七章首先讨论国际货币制度的总体概况,包括国际货币制度的含义、作用及其演变过程,然后分各个历史阶段介绍每一种制度的特征、评价及崩溃原因。

教学方式:讲授

教学用书

陈雨露 《国际金融》,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学习参考书目:

1.马君潞,《国际货币制度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5年;

2.许绍强,《外汇理论与政策》,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5年;

3.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资本市场》,中国金融出版社,1996年;

4.钱荣堃,《国际金融专题剖析》,中国金融出版社,1997年;

5.黄泽民,《浮动汇率制与金融政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

6.陈岱孙,厉以宁,《国际金融学说史》,中国金融出版社,1997年;

7.姜波克,《国际金融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

 

3.区域经济学

课程性质

《区域经济学》是经济学专业的选修课程之一。区域经济学是一门以区位理论、劳动地域分工理论、经济增长理论等为理论基础,研究各种经济现象在特定空间上的发展变化规律以及区域间相互作用关系的学科。区域经济学重视对“何地”问题的探讨,关注区域层面的经济增长、产业结构演化、区际分工与联系等。区域经济学在中国经历了经济地理学、产业布局学、区域经济学三个阶段,是经济学中一门年轻的分支学科,也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交叉学科。

教学目标

本课程旨在通过阅读、笔记、课堂讲授、课间讨论等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掌握区域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学会运用各种区域经济分析方法探讨经济变化的驱动力、全球化中地方的作用、区域的成长与衰落、区域创新系统、经济系统的空间重构、全球经济变化中的环境管制等问题,进一步拓宽研究视野、提升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教学内容

本课程的内容包括区域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区位因素与经济活动的区位选择、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工与区域空间的形成、区域经济增长的原因与动力、区域创新体系与国家创新体系、区域空间结构与空间组织、区域经济分析方法、区域经济政策等。本课程强调理论与实际的紧密结合,在课堂讲授过程中采用原理-方法-应用的教学思路,紧密结合中国经济区划与行政区划、经济格局演变与区域差异、产业转移与结构调整、城市化进程中的可持续发展等热点,把握区域经济学的核心问题。

教学方式

采取课前阅读、课堂讲授、课间讨论、课后思考等多种教学方法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采用多媒体手段增强教学效果。

教学用书

郝寿义、安虎森主编,《区域经济学》(第二版),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学习参考书目

1.陈秀山、张可云.区域经济理论.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2.陈秀山、孙久文.中国区域经济问题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3.张可云.区域经济政策.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4.侯景新,尹卫红.区域经济分析方法.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5.陆大道等著.中国区域发展的理论与实践.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6.G.L.克拉克、M.P.费尔德曼、M.S.格特勒主编;刘卫东、王缉慈、李小建、杜德斌等译.牛津经济地理学手册.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7.埃里克·谢泼德,特雷弗·J.巴恩斯主编;汤茂林、谈静华、李江涛等译.经济地理学指南.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

8.阿瑟·奥沙利文著;周京奎译.城市经济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9.尼茨坎普编;安虎森译;经济学手册:区域和城市经济学手册(第1卷).北京:科学经济出版社,2001.

 

4. 经济学名著选读

课程性质

要学好经济学,必须具备扎实的经济学基础,而阅读经济学经典名著则是奠定经济学基础的必由之路。《经济学名著选读》课程通过选取经典著作,帮助学生掌握经济学大师的理论精髓,领略其宏篇巨制中精辟的语言、严密的逻辑和深邃的思想。在提供知识的同时,该课程更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阅读的热情,并促进学生积极思考,提高自学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经典作家的生平简历、主要思想、学术贡献以及主要著作,并就所介绍代表性著作作导读性说明,内容包括该著作的写作背景、框架结构及理论体系、主要内容及观点、简要评述等。

2.通过分析名著和学生读书心得的内容和结构,使读与写结合,不仅提高学生理论素养,也增强其经济类论文的写作能力。

教学内容

1.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

2.西斯蒙弟:政治经济学新原理

3.李斯特: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            

4.马歇尔:经济学原理

5.希法亭:金融资本

6.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

7.罗宾逊:不完全竞争经济学

8.哈耶克:通往奴役之路                    

9.加尔布雷思:经济学和公共目标            

10.贝克尔: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              

教学方式

1.教师讲授与学生自学相结合

2.阅读与写作相结合。要求学生每个月阅读名著的某个章节,并按月写出读书报告,每篇报告不多于3000字。在对读书报告进行批阅并给出成绩后,推荐若干优秀学生上台发言,展开讨论。

教学用书:无

学习参考书目

1.宋承先主编:《西方经济学名著提要》,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

2.李宗正主编:《西方经济学名著述评》,中国青年出版社1992年。

3.布鲁、格兰特:《经济思想史》,邸晓燕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

4.熊彼特:《从马克思到凯恩斯》,韩宏等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

5.海尔布罗纳:《几位著名经济思想家的生平、时代和思想》,商务印书馆1994年。

6.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郭大力、王亚南译,商务印书馆1972年。

7.西斯蒙弟:《政治经济学新原理》,何钦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

8.李斯特:《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陈万煦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             

9.马歇尔:《经济学原理》,陈良壁译,商务印书馆2005年。

10.希法亭:《金融资本》,福民等译,商务印书馆1994年。

11.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何畏等译,商务印书馆1990年。

12.罗宾逊:《现代经济学导论》,陈彪如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

13.哈耶克:《通往奴役之路》,王明毅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                  

14.加尔布雷思:《经济学和公共目标》,蔡受百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             

15.贝克尔:《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王业宇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          

 

5. 国民经济统计学

课程性质

国民经济统计(国民经济核算)是按照一套既定框架对国民经济总体运行所进行的系统定量描述,是宏观经济管理与分析的重要工具,作为高等学校统计专业的主干课和经济管理类专业必修课程。

教学目标

开设本课程的目的,使学生充分认识国民经济统计(核算)对于国民经济管理和宏观经济分析的重要意义与作用,理解国民经济统计的基本原理,以此为基础,娴熟地掌握主要宏观经济指标的核算和分析方法,为将来从事并胜任国民经济管理、宏观经济分析和企业经营管理等工作打下坚实的专业理论和应用基础。

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包括国民经济统计导论、国民经济的分类与核算方法、国内生产总值核算、资金流量核算资金流量核算——金融交易资产负债核算、国际收支及国际投资头寸核算、国民经济账户体系国民经济价格核算与分析、国民经济附属核算与分析

教学方式

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重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及手段:

1)注重启发式教学,注意吸收学术界新成果、新信息,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讨论,调动学生积极思维。(2)加强理论联系实际,丰富案例教学和实践教学,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与企业联系,“走出去,请进来”,丰富和拓展学生的社会实践。(3)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和课后思考题、单元测试、试题库等教学资料,运用网络、视频等先进教学手段,优化课程教学过程。

教学用书

杨灿主编:《国民经济核算教程(国民经济统计学)》,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

参考书目

1.联合国、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NA1993)》,中国统计出版社,1995.

2.联合国等:《综合环境经济核算(SEEA2003)》,国家统计局印行,2004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2002)》,中国统计出版社,2003

4.瓦西里,列昂节夫:《投入产出经济学(增订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0.

5.许宪春:《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与统计问题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6.中国国家统计局:http://www.stats.gov.cn

7.联合国统计署: http://unstats.un.org/unsd/default.htm

 

6. 国际贸易实务

课程性质:必修的专业基础课,双语课。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了解当代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发展现状,熟悉通行的国际贸易规则和惯例,掌握国际贸易的具体流程以及各个环节所涉及的知识和技能,使他们具备扎实的国际贸易理论和技能基础,成为能够胜任经济贸易业务工作的专门人才。此外,通过双语教学,加强对学生英语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有效提高学生驾驭英文的能力。

教学内容

本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主要是以国际贸易具体流程为主线,系统地讲授国际贸易各个环节所涉及的知识和技能,包括国际贸易理论、货物的描述、价格、运输、保险、检验、货款的支付、结算等诸多方面的知识。

教学方式

以案例或问题为导向,沿着案例所涉问题展开阐述,增强内容的可读性、实务性和可操作性。同时,多种手段相结合,最大限度地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积极鼓励学生利用专业语言进行交流,师生互动,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多维互动、自主探究、促进发展。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给学生提供实践操作的机会,熟悉整个国际贸易流程。

教学用书

帅建林编著:《国际贸易实务(英文版)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学习参考书目

1.薛荣久、冷伯军编著:《国际贸易实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 ()布朗奇 著:《国际贸易实务(5)(清华管理学系列英文版教材)》,清华大学出版社

3.刘文广、张晓明 主编:《国际贸易实务》,高等教育出版社

 

7. 经济法

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

教学目标

    经济法是高等学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必修课程。这是一门综合性、针对性、应用性很强的课程,它包括了多门法学学科的专业知识,课程内容的选择是根据经济学类专业的培养目标,紧紧围绕市场经济法制建设的基本要求,同时侧重实际运用和操作。在学习经济法的过程中,既要认真弄懂法学知识,又要密切联系本专业的理论和实际工作,要做到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加深对经济领域中法律问题的理解,提高运用法律手段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

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需要大量的复合性人才,尤其是既懂经济又懂法律的经营管理人才。本课程以现行的主要经济立法为依据,围绕市场经济运行过程中最为常见的经济法理论与实践问题进行研究。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经济法理论、经济组织法、宏观调控法、市场运行和管理法、经济纠纷解决等方面内容,涉及个人独资企业法、合伙企业法、公司法、外商投资企业法、破产法、工业产权法、合同法、担保法、证券法、票据法、保险法、税法、会计法、审计法、产品质量法、房地产法、经济争议的解决等。

教学方式

    课堂讲授加案例分析,开展案例讨论课,开展讨论和学生辩论。

教学用书

    《经济法》,曾咏梅、王峰编著 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五版

参考书目

1.《经济法》,每年注册会计师考试用书最新版本(会计学)经济出版社

2.相关法律单行

 

8. 产业经济学

    课程性质

是现代经济学中用来分析现实经济问题的新兴应用经济理论,专业必修课。

教学目标

本课程教学的主要目的是通过讲授产业经济的相关理论和政策,使学生对国内外产业经济学理论和方法有全面深入的了解,能够较好地掌握产业经济学的主要前沿理论知识和基本方法;通过加强基础理论的讲解和实际案例的分析,激发学生的深层次思考和创新意识,引导学生对现实经济问题的关注,并能够运用产业经济学基本原理和分析工具分析产业组织结构、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产业转移、产业布局等经济热点问题,培养学生的理论素养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

   本课程的突出产业经济学基本原理和线索的阐释,注重吸收和借鉴当代国内外关于产业经济学理论的新发展、新思想,密切关注经济全球化、信息化时代产业经济领域产生的一些新问题、新现象,并给出恰当和贴切的解释,是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特别是微观经济学理论的具体延伸。主要包括产业组织、产业结构、产业关联、产业布局、产业政策等五个模块。产业组织模块主要包括“结构-行为-绩效”分析框架、企业与市场、博弈论的应用等;产业结构模块主要包括包括产业结构演变、产业结构优化等;产业关联模块主要包括投入产出模型及应用、产业波及与效果、模块化与产业价值链等;产业布局模块主要包括产业布局与区位、产业集群等;产业政策模块主要包括产业政策类型、自然垄断与产业规制、行业管理等。

教学方式

根据产业经济学的学科特点,采用启发式教学和互动式教学相结合的方式,采取课堂精讲、案例讨论、课程论文等多种方式:结合多媒体教学工具,指导学生进行实证和案例研究;要求学生提供实际案例进行交互式学习;要求学生课后查询有关的产业数据和案例;要求学生结合课程内容并通过实践调研撰写课程小论文。通过不断完善传统的讲授及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探索创新能力,增强课堂讲授的趣味性、针对性,提高实践教学的效果。

教学用书

苏东水:产业经济学(第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学习参考书目

1.杨公朴:产业经济学,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2.邱风:产业经济学案例,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3.臧旭恒、徐向艺、杨蕙馨:产业经济学,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4
.于立:产业经济学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0

5.泰勒尔:产业组织理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9.财会会计学

课程目标

《财务会计》是经济学专业的专业必修课。财务会计是企业用来向股东和外界报告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结果的工具。作为《会计学基础》的后续课程,财务会计课程将学生已经初步掌握的会计信息系统进行深入的解析。针对经济学专业理论学习和实践活动中对企业经营活动的认知需要,本课程将着重引导学生通过财务信息分析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状况,以提高学生对财务信息的认识、分析能力为目标。

教学内容

本课程教学根据经济学专业的总体培养目标,贯彻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思路。主要介绍收集、处理和报告企业内部会计信息的基本概念和技巧,讨论财务报表、财务状况和经营状况的关系,以及管理决策对财务状况的影响。教学内容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回顾《会计学基础》课程中已经学习的财务会计基本理论与财务报告基本概念。第二部分,介绍隐藏在报表数字背后的财务会计方法,掌握对财务报告进行经济评价分析的概念框架。第三部分,介绍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项目核算的基本方法和技巧,讨论不同的会计政策选择对资产项目报告的影响,比较分析经济价值(Economic Value)和会计账面价值(Book Value),掌握评估企业价值的基本方法。

教学特色

作为双语教学课程《会计学基础》的后续课程,为了形成一体化的教学效果,本课程仍然延续双语教学的授课方法。采用多媒体课堂教学,使用全英文多媒体课件和中英文双语讲解。除指定英文版教材外,另行编写中英文案例和课后练习材料

学习要求

基于双语教学的特殊性,强调学习者要做好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才能跟上课堂教学进度。除了认真完成课内练习和课后作业,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掌握基本的程序和原则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将知识点运用到对现实的分析中去。应自觉利用报纸、杂志、网络等媒体,养成对经济事件的关注,提高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逻辑能力。

教材

Financial Accounting(2e)” Rick Antle, Stanley J. Garstka, 姜国华 改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参考资料

1.《基于Excel的会计原理》,[] Katherine T. Smith 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全面理解财务报告》,[] John A. Tracy,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3.《全面理解现金流》,[] Franklin J. Plewa, Jr.,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4.《上市公司虚假会计报告识别技术》,刘姝威,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5.罗伯特·迈格斯等·会计学:企业决策的基础(财务会计分册) [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0.8

6.· F·马歇尔等·会计学:数字意味着什么 [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5.5

7.微软、IBM、可口可乐、西北航空等企业的年度财务报告

 

10.金融市场学

课程性质

金融市场日益成为整个经济体系的核心,金融市场学的地位也愈益重要。金融市场学作为经济学专业的特色课程,对于学生全面掌握市场经济条件下金融市场运行的原理和规律,适应教育部“宽口径、厚基础”的改革要求,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于人才的要求具有重要意义。

课程目标

1.通过课程学习,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现代金融市场的各种理论及其分析工具和方法在金融市场中的运用。

2.在充分理解和掌握金融市场基本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各种形式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金融问题的能力。

课程内容

本课程在教学上要求学生掌握金融市场的基本理论和分析方法,其内容包括金融市场的各种运行机制(包括利率机制、汇率机制、风险机制和证券价格机制等)、金融资产的定价方法(包括货币资金、外汇、风险资产、股票、债券、远期交易、期货、期权等)、主要金融变量之间的相互联系、各主体的行为(包括筹资、投资、套期保值、套利、政策行为和监管行为)等,并能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和方法分析金融市场的相关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教学方式

本课程教学主要采用课堂讲授与案例教学相结合,把金融市场中的案例直接或间接地引入课堂教学过程,并采用多媒体技术手段辅助教学。本课程教学强调理解与应用,除通过案例分析外,课堂讨论、课后练习及模拟实验等多种教学形式,也有助于让学习者更好地自觉联系金融市场实际情况,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

教学用书

张亦春、郑振龙.金融市场学(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2008.

参考书目

1.[] Frank J. Fabozzi & Franco Modigliani.资本市场:机构与工具.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

2.[]  Zvi  Bodie & Alex Kane & Alan  J. Marcus.投资学.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年。

3.刘红忠、朱叶.金融市场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

4.谷秀娟.金融市场—理论、机制与实物.立信会计出版社,2007.

5.张宗新.金融计量学.中国金融出版社.2008.

 

11. 证券投资学

课程性质

课程授课对象为金融学专业及经济学专业的本科生。

教学目标

通过教学培养学生对本课程学习的积极性,较好地掌握证券投资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的技能,对中国的证券市场和投资的过程和方法有基本的了解和掌握,培养基本的投资分析能力。

教学内容

课程内容主要包括证券投资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的投资技能。基本理论知识主要有证券和证券市场的基本概念;基本的投资工具如债券、基金、股票及相关的金融衍生工具;基本的投资技能主要有投资对象的定价和估值;包括对投资对象的基本分析和技术分析。教学内容亦包括对证券市场尤其是中国证券市场及投资的介绍及分析。教学内容根据不同专业和教学学时安排的差别在保证学科基本知识教学的基础上有所侧重。

教学方式

注重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力求在掌握基本知识、理论的基础上结合中国证券市场的实际进行教学。教学过程通过运用多媒体、实践课等教学手段,结合证券市场的实时变化进行案例分析和讲解及模拟投资等。

教学用书

普通高等教育国家级规划教材如人大出版社吴晓求主编《证券投资学》,具体内容根据教学对象、教学时间和证券市场的实际有所取舍。

学习参考书目

1.《证券分析》,本杰明.格雷厄姆、海南出版社;

    2.《证券投资基金——运营与管理》,宋国良,人民出版社;

3.《证券投资案例分析》,霍雯文,高等教育出版社;

4.中国证券报、上海证券报、证券时报-相关的证券与财经报道、分析。

 

12. 保险学

课程性质

《保险学》是经济学专业特色课程

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保险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保险合同以及保险经营管理方法等等.并且提高学生对保险实际业务的基本操作能力,为学习保险专业课以及将来从事保险工作打好基础。

《保险学》课程有很强的实践性,在教学安排中根据教学的特点,结合专业培养目标,注重基本技能的培养,强化实训实践环节。为使学生掌握保险业务的理论和实际操作方法,在实际授课过程中注意把讲解、习题练习、案例分析、保险公司参观和实验室实际操作等方法结合起来,达到较好的教学目的。让学生在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的前提下,掌握保险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以后学习其它专业课程奠定基础。

课程内容

本课程内容由五部分组成:1、基础理论篇(风险与保险、保险的性质与功能、保险合同、保险的基本原则等);2、保险实务篇(保险形态的分类、财产损失保险、责任保险、人身保险、再保险等);3、保险经营篇(保险经营导论、保险单设计、保险精算、保险基金及其运用、保险经营效益等);4、保险市场篇(保险市场结构与运作、保险市场营销、保险经营风险及其防范);5、保险监管制度
    
教学方式

1.本课程理论部分将采取课堂讲授与案例教学和讨论相结合方式,着重为学习者分析保险合同、保险原则及相关的保险实务内容。
    2.
在实践教学方面,实行单项模拟操作(如保险展业、保险承保、保险核保等)和综合模拟操作(如设计一款保险产品并加以推介)等形式使学生在掌握保险基本理论的基础上,能够理论联系实际,不断提高保险业务技能和素质。

教学用书

魏华林、林宝清.保险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参考书目

1.张洪涛,郑功成主编:《保险学(修订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2008.8

2.徐爱荣主编:《保险学——21世纪金融学教材》,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7-1

3.许谨良主编:《财产保险原理和实务》,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4.[]布莱克,[]斯基博 著,孙祁祥,郑伟等译:《人寿与健康保险(第十三版)》,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8

5.Scott E.Harrington.《风险管理与保险》,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6.《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

7.(美)小阿瑟·威廉姆斯,理查德·M·汉斯著,陈伟译:《风险管理与保险》,中国金融出版社,1996

 

13. 人力资源管理

课程性质

《人力资源管理》是一门综合管理学、心理学、人口学、经济学等多个学科的边缘性课程,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管理类基础课程。本课程从人力资源的高效率利用为出发点,全面系统论述了人力管理概述、人力资源规划、工作分析、招聘与甄选、绩效管理、薪酬管理、员工培训与开发、企业文化等内容。本课程是工商管理专业、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的必修内容,也可以作为经济学专业学生的选修课。

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人力资源在现代管理中的重要作用,熟悉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与主要内容,掌握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基本方法,使自己成为发挥优势的企业人力资源,并在企业管理实践中能够灵活运用,激发人的能动性与创造性。本课程的内容较易理解,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企业中人的要素的重要性。

课程内容

人力资源管理的内容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

1.人力资源战略规划

企业为适应内外环境的变化,依据企业总体发展战略,并充分考虑员工的期望而制定的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纲领性长远规划。

2.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业务

岗位分析与岗位评价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工作。

3.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业务

包括招聘、培训、绩效考核、薪酬管理。招聘是人力资源管理核心业务的首要环节,培训是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手段,绩效考核是指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标准对员工完成工作数量、质量、效率及员工行为模式等方面的综合评价,薪酬管理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

4.人力资源管理的其他工作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还包括其他一些日常事务性业务内容,如人事统计、员工健康与安全管理、人事考勤、人事档案管理、员工合同管理等。

教学方式

人力资源管理学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需要按照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不断进行探索。因此,要求学生在学习中,关注基本知识与方法的应用,积极思考,对现实中的人力资源管理问题进行总结分析,课后要做一些案例分析练习和讨论。

本课程采用多媒体技术手段辅助教学,课程安排一个学期,课时计划是每周3学时到4个学时,教师将根据课时适当调整部分教学内容。本课程教学主要采用课堂讲授与实践性教学相结合,把案例教学、实践性教学的方法直接引入课堂教学过程,课程教学中强调理论联系实际,要求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并在课堂上进行交流或讨论。

教学用书和参考书目

1.董克用,人力资源管理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2.黄维德、董临萍,人力资源管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3.陈胜军,人力资源管理概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9

4.廖泉文,人力资源管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5.郑晓明,人力资源管理导论,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6.陈洪安,人力资源管理,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

 

14.电子商务

课程性质

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电子商务浪潮的蓬勃兴起,它作为一种新的商务运作模式正影响着各行各业,它在证券、民航、银行内部支付和一些传统大企业中有了长足的发展。未来的五年全世界的电子商务预计增长70%,亚洲预计增长103%,而中国电子商务则将以更快的速度增长。为适应电子商务发展的需要,培养与之相适应的人才便很迫切。

²       《电子商务》课程集理论和应用为一体,是为培养适应现代开放经济中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的需要而设立的。

²       学好这门课需要有工商管理和计算机专业的相关基础知识。

²       本门课程注重科学性、先进性、实用性、针对性,着眼于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

课程的目的与要求

1.使学生了解电子商务的相关知识,如电子商务的内涵与发展现状;电子商务的框架模型;电子商务应用系统的构成;网络营销的相关知识;与电子商务有关的法律知识等;

2.使学生了解网络技术以及网页制作的相关知识,学会相关的实务操作;

3.使学生掌握电子商务的实务操作法,学会通过上网访问商务网站,查询有关信息、上网购买、申请域名、建立个人网站等实际操作方法。

4.培养学生从事电子商务的组织和管理能力,培养学生运用网络工具从事电子商务的能力。

 教学内容

1.电子商务概述  

2.电子商务网络技术基础

3.网站建设

4.电子商务安全

5.电子商务框架与模式

6.电子支付与网络银行

7.物流与供应链管理

8.网络营销

9.网络广告与网站推广技术

10.电子商务法律规范

11.电子商务信息处理

12.企业信息化与内部电子商务

参考教材

电子商务概论,清华大学出版社,薛华成主编

电子商务入门与应用,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郭笑一主编

《电子商务基础》,清华大学出版社,梅绍祖等编,200010月出版
《电子商务概论》,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李洪心编著,20009月出版
《电子商务管理指南》,清华大学出版社,[]Ravi Kalakota等编著,陈雪美译,20005月出版
《务实电子商务》,经济管理出版社,姚乐著,20015月出版
《电子商务与物流》,清华大学出版社,张铎编,20007月出版
《电子商务法律规范》,清华大学出版社,梅绍祖等编,20007月出版

《电子商务》,东北财大出版社,成栋主编,20015月出版

《电子商务》,机械工业出版社,加里.斯奈德,20021月出版

其他媒体教材

其他媒体教材是学生获得本课程知识的辅助媒体。

教材、课堂上提供的网站资料:本课程的实践性较强,在书本学习的同时,需上网进行实验,以进一步强化理论知识和掌握实际操作技能。

计算机网页:网上师生论坛,可进行网上交流,案例讨论,作业检查,电子教案信息发布等多种实时交互式教学。(要求有班级邮箱方便交流,但并不表示学生可以完全依赖教师,学生要学会作笔记,懂得学习)

 

15.市场营销学

课程性质

市场营销学是一门建立在经济科学、行为科学和现代管理理论基础之上的应用科学,是经济学专业的特色课程。市场营销学的研究对象是以满足消费者需求为中心的企业市场营销活动过程及其规律性,即,在特定的市场营销环境中,企业以市场分析为基础,为满足消费者现实和潜在的需求,所实施的以产品、定价、地点、促销为主要决策内容的市场营销管理过程及其客观规律性。市场营销学的研究内容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应用性。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营销学原理不仅广泛应用于企业、政府和非营利组织,而且逐渐应用于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次,涉及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市场营销学不仅是财经类、管理类各专业的必修课,也是经济学专业的重要课程。

课程目标

市场营销学是建立在经济学、现代管理学和行为科学基础上的交叉应用性学科。它主要介绍现代市场营销的基本观念以及以市场营销组合为核心的各种市场营销策略。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应使学生比较全面系统地掌握市场营销学的基本概念和理念;了解营销发展的趋势与市场营销哲学的演进与发展;懂得市场营销环境分析;掌握市场调查与研究方法;学会市场类型的方法与购买者行为分析;懂得制定企业发展战略、规划市场竞争战略及市场营销战略;明确市场细分与目标市场的选择以及准确进行市场定位的方法;学会制定市场营销组合的策略,如产品策略、价格策略、分销策略与促销策略;懂得市场营销计划、组织、控制。对于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而言,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将为市场营销专业后续课程,如消费者行为学、市场营销调研、广告学、销售管理、商务谈判学、国际营销学、服务营销学等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课程内容

    1. 市场与市场营销学            

2. 市场营销管理哲学及其贯彻        

    3.规划企业战略与市场营销管理    

4.市场营销环境                    

5. 消费者市场和购买者行为分析   

6.组织市场和购买者行为分析    

7.市场营销调研与预测          

8. 目标市场营销战略    

9.竞争性营销市场战略  

10. 产品策略   

11.品牌与包装策略         

    12.定价策略            

13.分销策略                

14.促销策略               

15.市场营销计划与控制     

16.国际市场营销                 

17.服务市场营销            

18.市场营销的新领域与新概念          

                   

教学方式

市场营销学属于应用性学科,根据这一特点,为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在教学实践中,要求理论讲授与学生实践相结合,通过案例分析、模拟演练、社会实践、市场调查、营销策划、营销咨询与培训等多种形式,实现师生互动,培养学生的营销知识应用能力、营销决策能力和营销创新能力。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比例为7:3

教学用书和学习参考书目

教材:吴健安,市场营销学(第三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参考书目:

1.()菲利普.科特勒(Philip Kotler).营销管理(新千年版.第十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2. 郭国庆.《市场营销学通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3.()阿尔文.C.伯恩斯(Alvin C.Burns).营销调研(第二版).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4.张英奎.《市场营销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5.()菲利普.科特勒(Philip Kotler).营销大未来: 变革公共行为的方略.北京:华夏出版社, 1999.

6.()尼尔.雷克汉姆(Neil Rackham).销售的革命.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

7.()约翰.A.奎尔奇.营销管理与战略案例(亚太版).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

 

16.管理学

课程性质

《管理学》是经济学专业的选修课程,是一门系统地研究管理活动的普遍规律和一般方法的科学。尽管各种具体的管理活动千差万别,但管理者在处理问题时,都要通过一定的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职能来实现组织的目标。在实施这些管理职能时,其内容会有所不同,但遵循的基本原理和原则却是一样的,这就是管理的共性,也就是管理学所要研究的对象。由于管理学研究的内容包括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三方面,它必然同许多学科如经济科学、技术科学、心理学、数学、计算机科学等相关联,吸收和运用与之有关的研究成果。因此它是一门广泛吸收多学科知识的边缘科学,同时它又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属于应用科学。

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同学们系统掌握现代管理的基本原理、一般方法并树立科学的管理理念,为进一步学习专业课和为日后的实际管理工作奠定理论基础。课程教学的基本目标是:

1.正确认识课程的性质、任务及其研究对象,全面了解课程的体系、结构,对管理学基础有一个总体的认识。

2.掌握管理学的基本职能、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了解学科发展的新理论与新思想。

3.紧密联系实际,学会分析案例,解决实际问题,把学科理论的学习融入对经济活动实践的研究和认识之中,切实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掌握课程的核心内容,为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服务,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作出贡献。

课程内容

本课程由总论、决策与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管理的创新职能等篇章组成。

教学方式

1.系统、全面、准确地阐述管理学的基本原理和实务,在原理的阐述和案例的列举中联系中国实际,使之既忠实于学科原貌,又通俗易懂。

2.注重案例教学,文字教材、音像教材中突出典型案例的剖析,同时安排必要的作业和实验,给学生接触实际、动手分析的机会。

3.授课着重于重点的归纳、难点的剖析以及作业讲解,布置适量的作业题,以综合练习和案例分析的形式为主。

教材与学习参考书

教材:周三多.《管理学基础》(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学习参考书:

1.周三多.《管理学——原理与方法》(第五版),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2.斯蒂芬.罗宾斯(美).《管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3.哈罗德·孔茨(美).《管理学》,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4.芮明杰.《管理学——现代的观点》,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17. 经济科学研究方法论

课程性质

经济科学研究方法是训练学生如何用科学的方法去搜集、整理、分析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数据,并通过各种统计分析方法,以反映社会经济现象发展规律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作用,描述社会经济现象数量之间的联系关系和变动规律,是经济学专业必修课程。

教学目标

设置本课程实践性教学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进一步学习经济与管理学科各专业的后继课程奠定理论和方法基础,提高经济学学习和科研能力。另一方面使学生能够运用所掌握的方法和技巧,完成对经济管理资料的搜集、整理和分析,提高学生对社会经济问题的数量分析能力,为将来从事并胜任国民经济管理、宏观经济分析和企业经营管理等工作提升综合素质

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包括数据收集和整理、数据分析及EXCEL应用、数据图表应用、经济地图绘制、回归分析及Eviews软件应用、多元统计及Spss软件应用、统计调查设计、统计调查整理与报告、微观经济学理论建模与验证、宏观经济学理论建模与验证、金融理论建模与验证、经济发展现状报告、经济指数编制、竞争力测评方法与应用。

教学方式

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以实验教学为主,以其他教学方法及手段为辅助。加强理论联系实际,丰富案例教学和实践教学,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和课后思考题、单元测试、试题库等教学资料,运用网络、视频等先进教学手段,优化课程教学过程;加强教学质量控制,采取自评、互评和抽评相结合的方式,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用书

自编讲义

学习参考书目

1.易丹辉:数据分析与EViews应用.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2.张耀辉:实验经济学教程.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3.阮桂海:统计分析应用教程——SPSSLISREL&SAS实例精选.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七、国内外同专业情况简介

1、经济学国家基础人才培养基地情况介绍

国家经济学基础人才培养基地是教育部于1998年推出的国家级重大教学改革和建设项目,在全国范围内具有配套的理论经济学硕士、博士点的重点高校中择优批准设立,旨在应对21世纪的新的科学技术革命和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的挑战,适应我国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两个根本性转变新形势的需要。目前共有南开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北京大学、厦门大学、吉林大学、西南财经大学、西北大学、福建师范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南京大学、辽宁大学等13个基地。

1)南开大学

经国家教育部批准,1998年南开大学经济学本科专业被确定为国家经济学基础人才培养基地,2003年经教育部专家组评估验收,被评为全国优秀基地。该基地现已形成以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课程为主导的课程体系,在注重经济学理论基础的同时,强调英语、数学等研究工具,突出学生理论素养、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实践能力的培养。该基地充分发挥人才培养和科研辐射作用,在理论研究和教育质量等方面位列全国理论经济学前茅。该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为高级理论经济学研究人员、政府部门和企业高层次优秀管理人才奠定基础。

主要课程:政治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初、中级)、宏观经济学(初、中级)、计量经济学、统计学、数理经济学、国际经济学、货币银行学、会计学、财政学、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资本论》选读、当代西方经济学流派、比较制度经济学、当代中国经济、发展经济学、转型经济学、博弈论、经济学方法论、经济学名著导读、产业组织、国际金融市场、区域经济学、经济法、房地产经济学、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企业理论、投资经济学、公司理财、产业经济学、跨国公司理论与运营、农业与农村经济学、中外经济史、经济学说史、现代经济学前沿专题等。

就业去向:政府经济管理部门、大中型企业、金融证券机构、新闻出版机构、科研单位及高等院校等。

http://zsb.nankai.edu.cn/wy/jingjixueyuan.htm

2)中国人民大学

1998年,中国人民大学获批设立全国首批国家经济学基础人才培养基地。该基地以经济学院为依托,现拥有1个经济学本科专业,7个硕士点(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经济思想史、经济史、世界经济、国际贸易、国民经济学)和7个博士点(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经济思想史、经济史、世界经济、 国际贸易、国民经济学)。该基地师资力量雄厚、人才培养模式先进,注重提高学生的实际经济工作能力,培养理论功底扎实、适应性强的开放型、创新型、综合型经济理论和经济管理人才。实行以学生导师制、课外理论教学辅导基地、学生科研竞赛、学生科研项目资助、学生假期学术旅行、学生社会实践、本硕博连读选拔(60%以上的升研率)、基地学术讲座等为支点的培养体系,对基地本科生实施全方位教育,重点培养高水平的经济学基础人才。

核心课程:经济学基础、中级微观经济学、中级宏观经济学、政治经济学、财政学、货币银行学、国际经济学、金融经济学、计量经济学、公司理财、经济史、经济思想史、当代中国经济、劳动经济学、产业经济学、网络经济学、会计学、统计学、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公司财务、市场营销、企业经济学等。

就业方向:毕业生掌握系统的现代经济学知识,适合在政府、金融机构、高等学校、大中型企业,从事政策分析、教学研究、经济管理等工作。

http://se.ruc.edu.cn/displaynews.asp?id=2876

3)复旦大学

复旦大学经济学系是国家教育部批准的首批国家经济学基础人才培养基地,其中政治经济学为全国重点学科,获国家优秀教学成果特等奖。该专业现有专职教授6(博士生导师5),副教授8名。该专业培养基础理论扎实、专业知识面宽、适应能力强的经济学方面的专门人才和复合型人才。根据学科的功能定位、人才需求和发展方向,该专业要求学生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了解国内外经济发展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熟悉国内外有关本学科及相关学科的新发展,具有对经济问题作定性和定量分析的能力,具有较好的计算机运用和文字、口头表达能力,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

主要专业课程:政治经济学、高等数学、外语、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发展经济学、货币银行学、当代中国经济、产业经济学、企业管理、资本论、国际金融、国际贸易、财务管理、经济史、会计学、统计学、计量经济学、财经英语、计算机应用等。

就业去向:政治机关、科研高教机构、银行证券等金融机构、各类工商企业、中外咨询机构等。(http://www.fudan.edu.cn/new_dep/jingjixue.htm

4)武汉大学

武汉大学经济学国家基础人才培养基地引进国际现代经济学教育规范,对学生进行以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为核心的严格的现代化经济学训练;着重于通过现代经济学教育使学生打下坚实的基础,掌握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西方现代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掌握现代经济学的主要分析方法(如数理分析和计量分析方法),并能够理论联系实际,运用现代经济学理论分析、解决实际经济问题,有较高的外语水平和较强的计算机运用能力。培养适应中国现代化建设和当代经济学教育发展的需要,理论基础扎实、知识面宽、适应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强、富有创新精神的高级专门人才。

主要专业课程:政治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货币银行学、财政学、国际经济学、统计学、会计学、计量经济学、中级宏观经济学、中级微观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发展经济学、数理经济学、《资本论》选读、中国经济史、外国经济思想史等。

就业去向:政府职能部门、金融机构、大型公司、新闻与出版机构、大专院校、经济研究机构、经济咨询及各种经济服务部门。

http://ems.whu.edu.cn/bksjx/bkjx/zsjz/2009-12-15/10749.html

5)北京大学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是教育部1998年批准建立的全国十三所高校“国家经济学基础人才培养基地”之一。北大“基地”在教育部组织的全国“基地”中期检查和终期评比中连续排名第一,被评为“优秀基地”。北京大学“国家经济学基础人才培养基地”以培养高素质理论人才和经济建设人才,带动经济学院建成全国和亚洲最好的、具有国际影响的学员为目标,以“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的教育思想为基础,设计了国际化与本土化相结合、通才培养与专才培养相结合、理论与现实相结合的教学方案。“基地”在保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等基础课程的重要性的基础上,适当压缩必修课数量,增加选修课比重,建立了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经济史和经济思想史、经济分析工具等四大系列选修课体系,并把“社会调查”列为必修课程,建立了“黑龙江垦区”等三个固定的调研基地,每年暑假组织学生进行调研。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基地”广泛采用多媒体教学和双语教学,积极推广案例式教学,在全国率先开展经济学教学案例库的编写。北大“基地”教师队伍建设规划明确,教书育人效果好;学科优势明显,理论贡献突出,在人才培养方面目标明确,理念先进,特色鲜明,进行了大量创造性的探索,在教学管理制度方面作出了重大的创新。

http://econ.pku.edu.cn/displaynews.asp?id=1708

6)厦门大学

厦门大学经济学专业是教育部首批建立的国家经济学基础人才培养基地。该专业旨在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我国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基础专门人才。要求毕业学生具有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和现代经济学理论基础,了解国内外经济发展的历史、现状与趋势;系统掌握现代经济理论,并能熟练运用经济管理和其它应用经济学知识、方法和手段解决实际问题;熟悉国家经济政策与法规,和国内外商务通用的规则与惯例;知识面较宽,具备对经济问题做定性研究与定量分析的能力,有向经济学相关领域扩展渗透能力。作为国家经济学人才培养基地,该专业每年有3050%比例的毕业生可被推荐免试攻读相关专业的硕士研究生。近来,秉承国际化办学思想,经济系已与欧美、香港、台湾以及新加坡一些知名高校经济学系建立了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交流关系. 

主要专业课程:  政治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国际经济学、经济学说史、计量经济学、数理经济学、财政学、货币银行学、《资本论》选读、经济史、统计学、会计学、西方经济学流派、发展经济学、管理经济学、经济学原理等。

毕业去向:适合于从事政府部门的经济规划与管理,政策研究部门、金融机构的经济分析与预测,公司与企事业单位的经营与策划,新闻部门的经济栏目的采访与编辑,相关专业的教学与研究等。

http://210.34.5.17/zyintroduce.aspx?zid=1

7)吉林大学

吉林大学经济学国家基础人才培养基地以培养具有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宽口径、厚基础、重实践、高素质、能力强”,富有创新精神,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经济学理论人才和经济建设人才为目标,培养和训练学生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分析方法,掌握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基础理论和方法,掌握数学、电子计算机和经济计量学等现代经济分析方法,能熟练地运用一门外国语,有《资本论》、经济思想史、经济学流派和经济学前沿动态的系统知识,熟悉经济史,了解中外经济现状及发展趋势,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

主要专业课程: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财政学、货币银行学、国际经济学、经济计量学、会计学原理、统计学原理、《资本论》、中国经济史、外国经济史、经济学说史、世界经济概论、西方经济学流派、发展经济学等。

http://www.docin.com/p-31269321.html

8)西南财经大学

西南财经大学国家经济学基础人才培养基地为教育部专家评估“优秀”基地。学生按本硕连读制培养,强化现代经济学理论教学、双语教学、数学教学,实行导师制培养管理,纳入由博士生、硕士生、基地生组成的培养小组联合指导培养。师资队伍由一流的教师组成,主要有三支力量:特聘国外教授、专家,国内其他院校教授、专家,校内的教授、副教授。

主要课程:政治经济学、经济学原理(双语)、中级微观经济学(双语)、中级宏观经济学(双语)、国际经济学(双语)、经济博弈论、世界经济、发展经济学、管理学、货币金融学、会计学;计量经济学、数理经济学、应用时间序列分析、数学分析(Ⅰ、Ⅱ)、实变函数、动态优化;外语(Ⅰ、Ⅱ、Ⅲ、Ⅳ、口语、听力、写作)等。

毕业去向:一是去国内外大学继续研究生学习深造,二是到国家各级经济管理部门及现代工商企业和金融机构等从事管理工作,三是在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

http://gxzs.e21.cn/sqlimg/school_html_jt/2007_06_01/article_33738.htm

9)西北大学

西北大学“国家经济学基础人才培养基地”于1998年经教育部批准正式设立建设,1999年开始招生。该基地重视基础理论教学与社会实践的紧密结合,联系西部实际,突出地域特色, 现已培养了一批基础扎实、知识面广、研究与创新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经济学后备人才和研究生生源。基地所在的经济学专业获“陕西省名牌专业”称号(2002年),政治经济学成为“陕西省精品课程”(2003年),《经济学基地基础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获陕西省教学成果一等奖(200311月);基地所在的管理学院于2003年获得理论经济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和国民经济学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新增二级博士点6个,硕士点8个。2001年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西北大学中国西部经济发展研究中心正式挂牌运行。

主干课程包括: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国际经济学、资本论、计量经济学、中国经济思想史、发展经济学、会计学、货币银行学、财政学、产业经济学、统计学、中国经济史、经济学说史、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前沿问题研究、西方经济学前沿问题研究、经济学名著研读等。

http://219.245.6.246/shownews.aspx?id=523

10)福建师范大学

经济学国家人才培养基地为福建师范大学本科品牌专业。本专业于199810月经教育部批准设立,为教育部设立的全国13个国家经济学基础人才培养基地之一。2008年获得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立项,福建省特色专业称号。该专业培养具有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基础,以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为指导,熟悉西方经济学理论,比较熟练地掌握现代经济学分析方法,理论基础扎实,知识面比较宽,能够肩负起理论经济学发展重任的经济学基础理论人才,为经济学及相关学科领域提供优秀的研究生生源。

主要课程:政治经济学、资本论、西方经济学、会计学、统计学、计量经济学、国际经济学、货币银行学、财政学、经济学说史、发展经济学、企业管理、市场营销、国际金融、国际贸易、中国经济前沿讲座、经济学名著选读、产业经济学等。

就业去向:每届有毕业生70%以上进入各类学校继续攻读硕士学位。其余毕业生将进入各级机关、企事业单位从事经济分析、预测与管理工作。

http://zsb.fjnu.edu.cn/s/19/t/18/03/fc/info1020.htm

11)上海财经大学

上海财经大学国家经济学基础人才培养基地以将基地建成经济学教学科研在全国理论经济学专业中起示范作用、具有社会主义经济改革思想库的功能、在国内处于先进水平在国际有一定影响的优势学科和经济学基础人才培养的摇篮为目标,在教育部2002年的中期评估和2004年的终期评估中取得全优的喜人成就。2007年被批准为“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多年来,“基地”培养了一大批经济学基础扎实、知识面宽、综合素质高、业务能力强、具有国际视野和前瞻性思维的高层次人才。

主要课程: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社会主义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计量经济学、国际经济学、财政学、会计学、货币银行学、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产业经济学等等。

就业去向:近半数毕业生进入国内和国外著名高校攻读研究生;其余的毕业生进入国家机关及中外金融企业集团从事研究和综合经济管理工作。

http://se.shufe.edu.cn/structure/zh/bengkespy/zhaoshenggz_con_26576_1.htm

12)南京大学

1998年经专家评审,教育部批准南京大学试办国家经济学基础人才培养基地,2001年正式批准为国家经济学人才培养基地。该基地依托南京大学商学院的整体资源,通过经济学科、管理学科的交叉渗透,拓宽人才培养口径,给予一流学生以一流的培养,造就出经济理论基础扎实、经济管理动手能力强的的高级复合型人才。

该人才培养基地已出版系列的经济学教材,并建设了10多门基础经济学网络课程。2003年、2004年“政治经济学”和 “微观经济学”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2003年被教育部评为“优秀基地”。2003年基地教师范从来教授获国家级教学名师奖。基地的学生研究能力强,现已在《经济研究》、《管理世界》、《经济体制比较》等国内一流和核心期刊中发表多篇学术论文。

http://nubs.nju.cn/jxjw.php/B22

13)辽宁大学

辽宁大学“国家经济学基础人才培养基地”1998年由教育部批准设立;2001年通过教育部中期验收评估,正式成为“国家基地”;2003年又顺利通过教育部的验收评估,被评为全国“优秀基地”(在全国13个“基地”中名列第七名,在地方院校中名列第一名)。基地以培养理论基础扎实、具有较高水平和能力的专门人才为目标,为学生进入硕士、博士层次学习与研究奠定基础;奖学金额度高;每年推荐免试多名成绩优异学生到国内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攻读硕士学位。主要培养学生具备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基础,熟悉现代西方经济学理论,熟练掌握现代经济分析方法,知识面宽,具有向经济学相关领域扩展渗透能力,适合在综合经济管理和政策研究部门、金融机构及企业从事经济分析、预测、规划等方面工作的高级人才。

主要课程: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会计学、统计学、计量经济学、国际经济学、货币银行学、财政学、经济学说史、发展经济学、计算机基础等。

http://www.lnu.edu.cn/lndx_webM/academy_model/spring/xw.jsp?id=4502&&ximing=经济学院&&newstype=专业设

2、国内经济学专业设置情况

1)国家标准GB/T137452009《学科分类与代码》中关于“经济学”的部分

790

经济学

 

79011

政治经济学

 

7901110

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学

 

7901120

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7901199

政治经济学其他学科

 

79013

宏观经济学

 

7901310

西方宏观经济学

 

7901320

社会主义宏观经济学

 

79015

微观经济学

 

7901510

西方微观经济学

 

7901520

社会主义微观经济学

 

79017

比较经济学

 

79019

经济地理学

包括工业地理学、农业地理学等

79021

发展经济学

 

79023

生产力经济学

 

79025

经济思想史

 

7902510

中国经济思想史

 

7902520

外国经济思想史

 

7902530

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史

 

7902599

经济思想史其他学科

 

79027

经济史

 

7902710

世界经济史

 

7902720

中国经济史

 

7902799

经济史其他学科

 

79029

世界经济学

亦称国际经济学

7902911

国际经济关系

 

7902914

国际贸易学

包括国际市场营销学、国际商品学

7902917

国际货币经济学

 

7902921

国际金融学

 

7902924

国际投资学

 

7902927

国际收支理论

 

7902931

美国经济

 

7902934

日本经济

 

7902937

德国经济

 

7902941

法国经济

 

7902944

英国经济

 

7902947

俄罗斯经济

 

7902951

欧洲经济

 

7902952

中东欧经济

 

7902954

北美经济

 

7902957

亚太经济

 

7902961

拉美经济

 

7902964

非洲经济

 

7902966

中亚经济

 

7902968

西亚经济

 

7902971

世界经济统计

 

7902999

世界经济学其他学科

 

79031

国民经济学

 

7903110

国民经济计划学

 

7903120

区域经济学

 

7903130

消费经济学

 

7903140

投资经济学

 

7903199

国民经济学其他学科

 

79033

管理经济学

 

79035

数量经济学

 

7903510

数理经济学

 

7903520

经济计量学

 

7903599

数量经济学其他学科

 

79037

会计学

 

7903710

工业会计学

 

7903720

农业会计学

 

7903730

商业会计学

 

7903740

银行会计学

 

7903750

交通运输会计学

 

7903799

会计学其他学科

 

79039

审计学

 

79041

技术经济学

 

7904105

技术经济理论与方法

 

7904110

工程经济学

 

7904115

工业技术经济学

 

7904120

农业技术经济学

 

7904125

能源技术经济学

 

7904130

交通运输技术经济学

 

7904135

建筑技术经济学

 

7904140

物流技术经济学

原名为“商业与物流技术经济学”

7904141

贸易技术经济学

 

7904145

技术进步经济学

 

7904150

资源开发利用技术经济学

 

7904155

环境保护技术经济学

 

7904160

生产力布局技术经济学

 

7904165

消费技术经济学

 

7904170

服务业技术经济学

 

7904199

技术经济学其他学科

 

79043

生态经济学

 

 

农业生态经济学

7905910

7904310

森林生态经济学

 

7904320

草原生态经济学

 

7904330

水域生态经济学

 

7904340

城市生态经济学

 

7904350

区域生态经济学

 

7904399

生态经济学其他学科

 

79045

劳动经济学

 

7904510

就业经济学

包括劳动市场经济学

 

教育经济学

88031

7904525

健康经济学

 

7904560

劳动经济史

 

7904599

劳动经济学其他学科

 

79047

城市经济学

 

7904710

城市经济管理学

含城市经济理论

7904720

城市土地经济学

 

7904730

市政经济学

 

7904740

房地产经济学

原名为“住宅经济学”

7904750

城郊经济学

 

7904799

城市经济学其他学科

 

79049

资源经济学

 

7904910

海洋资源经济学

 

7904920

生物资源经济学

 

7904930

矿产资源经济学

 

7904940

能源经济学

 

7904950

资源开发与利用

 

7904999

资源经济学其他学科

 

79051

环境经济学

 

79052

可持续发展经济学

 

79053

物流经济学

 

7905310

物流经济理论

 

7905320

物流管理学

 

7905399

物流经济学其他学科

 

79055

工业经济学

 

7905510

工业发展经济学

 

7905520

工业企业经营管理学

 

7905530

工业经济地理

 

7905540

工业部门经济学

 

7905550

工业经济史

 

7905599

工业经济学其他学科

 

79057

农村经济学

 

7905710

农村宏观经济学

 

7905720

农村产业经济学

 

7905730

农村区域经济学

 

7905799

农村经济学其他学科

 

79059

农业经济学

 

7905910

农业生态经济学

 

7905920

农业生产经济学

 

7905930

土地经济学

包括国土经济学、农业资源经济学等

7905940

农业经济史

 

7905950

农业企业经营管理

 

7905960

合作经济

 

7905970

世界农业经济

 

 

农业区划

4165045

 

林业经济学

22065

 

畜牧经济学

2302080

 

水产经济学

24055

7905980

种植业经济学

 

7905999

农业经济学其他学科

 

79061

交通运输经济学

 

7906110

城市运输经济学

 

7906120

铁路运输经济学

 

7906130

航空运输经济学

 

7906140

公路运输经济学

 

7906150

水路运输经济学

 

7906160

综合运输经济学

 

7906199

交通运输经济学其他学科

 

 

建筑经济学

56060

79063

商业经济学

 

7906310

商业经济学原理

 

7906315

商业企业管理学

 

7906320

商品流通经济学

 

7906325

市场学

 

7906330

商业心理学

 

7906335

商业社会学

 

7906340

商品学

包括商品包装与技术

7906345

商业物流学

 

7906350

商业经济史

 

7906355

广告学

 

7906360

服务经济学

 

7906399

商业经济学其他学科

 

79065

价格学

 

7906510

价格学原理

 

7906520

部门价格学

 

7906530

广义价格学

 

7906540

成本管理学

 

7906550

价格史

 

7906560

比较价格学

 

7906599

价格学其他学科

 

79067

旅游经济学

 

7906710

旅游经济学理论

 

7906720

旅游经济管理学

 

7906730

旅游企业管理学

 

7906740

旅游事业史

 

7906799

旅游经济学其他学科

 

79069

信息经济学

 

79071

财政学

 

7907110

理论财政学

 

7907140

比较财政学

 

7907150

财政思想史

 

7907160

财政史

 

7907170

财政管理学

 

7907180

税务管理学

 

7907199

财政学其他学科

 

79073

金融学

原名为“货币银行学”

7907310

货币经济学

原名为“货币理论”

7907313

货币史

含国际货币体系史

7907315

货币思想史

原名为“货币学说史”

7907320

银行学

 

7907322

金融风险管理学

 

7907325

金融资产管理学

原名为“银行经营管理学”

7907330

信贷理论

 

7907335

投资理论

含金融投资学

7907340

金融市场

含货币市场学、资本市场学、国际金融市场学

7907343

公司金融学

 

7907344

房地产金融学

 

7907345

农村金融学

 

7907346

开发性金融学

 

 

国际金融学

7902921

7907350

金融史、银行史

含金融法制史

7907353

金融发展学

 

7907356

金融工程学

又可称为结构金融学

7907359

金融制度学

含金融体制比较

7907399

金融学其他学科

原名为“货币银行学其他学科”

79075

保险学

 

7907505

保险史

含保险思想史

7907510

保险管理

 

7907599

保险学其他学科

 

79077

国防经济学

 

79099

经济学其他学科

 

 

 

 

2)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新旧专业对照表“经济学”部分(1998年颁布)

 02  学科门类:经济学

专业代码  类别、专业名称                      原专业代码及专业名称

  0201    经济学类

  020101    经济学                            020101    经济学

                                              020102    国民经济管理

                                              020107    农业经济(部分)

                                              020108    工业经济

                                              020109    贸易经济

                                              020110    运输经济

                                              020111    劳动经济(部分)

  020102    国际经济与贸易                    020106    国际经济

                                              020113    国际贸易

                                              020215W   国际商务

                                              082204    工业外贸

  020103    财政学                            020104    财政学

                                              020114    税务

  020104    金融学                            020105    货币银行学

                                              020112    国际金融

                                              020116    保险

                                              020117    投资经济(部分)

3、国外同专业情况介绍

1)美国大学经济学专业本科教学的现状及其借鉴意义

叶文振(厦门大学 经济系)

来源:《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01

摘要:以美国三大名校的经济系为样本,分别从专业要求、课程设置、教学实践以及科研活动等方面系统介绍美国经济学本科教育的现状及其经验,并在此基础上对我国大学经济学本科教育状况进行思考,提出几条改革的建议。

关键词:美国大学;经济学专业;本科教学

 

随着经济日趋市场化和国际化,我国传统的大学经济学本科教育面临着愈来愈严重的挑战。从培养目标来看,我们的经济学教学产出仍然与市场经济对人才的需求存在着明显的脱节,一方面经济学的本科毕业生找工作越来越难,而另一方面不少经济领域、机构却难寻合格的人才。从教育内容看,传统的政治经济学在萎缩,大量的所谓纯经济学科却在重复建设;本土经济学不见明显发展,西方经济学则日渐膨胀;经济学定性研究依然偏重,而理论教学的空泛又直接影响应用经济学教学的发展。从教学手段来看,现代化的教学工具配备不足,师生的教学互动基本上还是保持你讲我记、你考我背的单向被动的模式。如何尽快改变经济学专门人才的培养环境和教育模式,提高经济学本科毕业生的专业水平,不仅关系到我国高等院校经济学教育的长期发展,而且还直接影响着市场经济发展的进度和质量。本文将以美国普林斯顿大学(Princeton University,简称普大)、麻省理工学院(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简称MIT)和宾州大学(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简称宾大)等三所名牌大学的经济系为样本,分别从专业要求、课程设置、教学实践以及研究活动等方面系统介绍美国经济学本科教育的现状,并在此基础上对我国大学经济学本科教育实践进行思考,提出几点改革的建议。

 一、专业要求(Major Requirements)

 用经济学的术语来说,美国经济学本科的专业要求分为“投入”资格和“产出”要求。投入资格一般指介入经济学专业的具体条件,通常包括预修的课程、预修的时间和要达到的成绩。如在宾大,要报修经济学专业的学生必须在大学二年级结束前修由本校开设的两门最基础的经济学课程,即初级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门课的平均成绩至少要达到2(4分为满分)。在普大,入系的修课要求还另加一门数学课,而且必须在大学一年级时修好。这种专业前的资格要求,具有两大功能:对学生来说,可提供深入了解经济学专业的机会以及检测自己发展经济学专业兴趣的能力;对教学单位来说,则起到初始的专业筛选作用,进而提高本专业学生的入学水平。

产出要求也就是培养目标,或者作为经济学专业毕业生必须具备的经济理论素养以及对实际经济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MIT本科经济学的专业培养目标是这样表述的:

1.奠定扎实的现代经济学理论基础;

2.形成对经济政策和问题的独立思考能力;

3.掌握进行经济学定量研究的基本技术;

4.具备有关美国和世界经济的描绘性知识。

美国大学经济系还把专业目标进一步具体化为课程修学的数量和结构,专业知识的应用,高年级的综合考试,以及所有学习成绩应该达到的等级。以普大为例,经济学专业学生的毕业要求包括修读一门统计学、三门经济学的核心课程和本系的其它五门课程;在大三时独立完成一项研究课题;四年级时写专业论文和参加本系的专业综合考试;以及修学总平均分数达到C或以上(平均分数是加权计算的,九门课程中去掉分数最低一门后的平均分数占48%,三年级的独立课题研究、四年级的论文以及专业综合考试分别各占12%35%5%)。很明显,美国大学在本科经济学专业人才的培养过程中,侧重于向学生灌输经济信息知识(是什么)、经济理论知识(为什么)和经济技术知识(怎么做),并着力强调三者之间的联系和互动,使学生通过技术知识的应用,借助理论知识理解信息知识,而对信息知识的分析又进一步检验甚至发展理论知识,最终把经济学知识带入一个不断更新和提高的动态过程。

二、课程设置(Curriculum Design)

课程设置是美国经济学本科教育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的科学性和先进性不仅关系到培养目标的实现和毕业生的专业质量,而且还直接决定着一个大学经济系在激烈的经济学本科教育竞争中的胜败。概括起来说,美国经济学本科教育的课程设置大约有以下几个特点:

1、课程数目众多 宾大经济系于1999年秋季学期开出的本科经济学课程就有17,包括微观、宏观经济理论,计量经济学,经济政策分析,法律与经济学,卫生经济学,国际经济学,产业管理专题和优等生研讨课等。实际上,宾大经济系开设的各种经济学课程多达一百多门,除上面提到的以外,还有劳动经济学,能源经济学,发展经济学,人口经济学,比较制度经济学,经济预测和宏观规模等。普大经济系开出的本科课程也数目众多,具有很强的选择性,其中包括价格系统的描绘和分析,经济分析的基本方法,宏观经济学及其数学分析,微观经济学理论及其数学分析,计量经济学及其应用,厂商与管理经济学的数学理论,非确定性经济学,财政工程导论等。这些课程设计很明显地体现出普大经济系较为重视定量经济学的传统。MIT则设计了一套经济学学位课程,修读过这些课程的本科毕业生有不少获得博士学位,并在大专院校从事经济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这些学位课程主要包括微观、宏观经济学原理,经济统计方法导论,计量经济学,产业组织和公共政策,公共经济学,经济学与环境政策,教育经济学,当前经济问题的史学思考,资本主义及其批判等。从以上的列示可以看出,课程设置越多,越能从各个领域、各种学习兴趣甚至从今后可能要从事的职业角度给学生更多更灵活的修课选择,越便于在教学过程中实现经济学理论学习和具体应用的相互结合,也越有利于任课教师把自己的研究领域和兴趣结合到具体的教学中去,这样势必增加学生的专业热情和学习兴趣。

 2、课程结构合理 通过课程的合理布局,不断改善课程内在的结构关系,也是美国大学经济系在本科课程设置中一直予以关注的一个方面。首先,他们强调课程的层次性,即课与课之间的纵向衔接。他们遵循知识传授的渐近规律,用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方式,搭建课程的金字塔。各大学都把一些主要的经济学课程分解成几个由低至高的级别(Levels),让学生拾级而上,步步升高,帮助学生既打好专业基础,又掌握更高深的知识。象把微观和宏观经济学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等三级水平的课程,还有设置统计学基本原理、经济统计学、计量经济学、甚至数学经济学等具有经济统计分析技术准备、延伸和提高意义的技术性课程,都是注意经济学课程纵向联系的重要实践。其次,他们还兼顾不同学科之间的关联性和实际生产服务活动对经济学知识的广泛需求,在课程设置方面实行横向联合,以达到全线出击,不断拓宽经济学教育领域的学科目标。在与其他学科兼容方面,美国大学经济系设置了许多跨学科或多学科综合的经济学扩展课程。如社会经济学、人口经济学、律法经济学等,都为经济学的理论论证和方法应用提供了新的机会和空间,而且还在和其他社会科学的比较中,发现本学科的缺陷和不足,促进自身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在和生产服务活动结合方面,则开出大量的部门经济学、区域经济学的课程。前者如农业经济学、能源经济学、运输经济学、环境经济学、卫生经济学和教育经济学等,后者如中国经济、东南亚经济、俄国与欧洲经济、拉丁美洲经济等。部门经济学教育引导学生从经济学的一般理论和方法的学习过渡到对某部门的具体经济现象和活动的经济学分析,既培养学生从事某个具体部门经济工作的专业能力,又拓展了经济学本科毕业生的就业范围。区域经济学教育则能帮助学生从本土走向国际,从经济学的单一视点扩大为以经济学为主、其他学科相结合的综合思路,去了解各区域经济运行的背景和特点,探讨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多方面原因。这在民族多元化的美国是相当有意义的,它为来自不同地区和国家的学生发挥自身的地区和文化优势,进行经济学的区域比较研习提供了良好的机会。

 3、课程的应用性强 美国大学本科经济课程设计还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注重提高课程的应用程度,以适应大部分本科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具体经济职业的实际要求。课程的应用性既体现在每一门课程的内容里,又显示在众多课程之间的结构关系之中,从每一门课来看,其内容设计一般是从具体的经济现象着眼,在提出、分析和解决存在于经济生活中的各种问题的过程中传授相关的经济学概念、理论和方法,因此,整个课程的学习不是和经济现实脱节或割裂开来,而是形成积极互动的良性关系,即在分析和解决实际经济问题中掌握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而经济学理论和方法知识的拓展,又提高对经济现实的思考层次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政策水平。从经济学多门课程的相互联系来看,美国大学采取“双结合”的方式来加强整个课程体系的应用性。一个是经济理论与经济方法课的结合,以突出定性经济学与定量经济学之间的联系,让学生既理解相关的经济学基本概念和一般理论的定性表述,又能把这些理论化解为具体的假设,并运用统计资料和方法,对其进行规范化的定量检验。另一个是理论方法经济学课程与专题或政策经济学课程的结合,它强调通过理论和方法经济学的综合应用,以分析某一个具体的经济问题,形成和提出对这个经济问题的基本理论看法和主要解决对策。美国大学经济系三年级学生所做的独立课题研习以及四年级毕业生的专业论文,是这种结合最主要表现形式,对全面提高学生的经济学专业素养和应用能力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由此可见,不断强化经济学课程的应用性,是经济学本科教育的一个重要导向,它将大大促进本科专业学习中定性经济学和定量经济学的互动,学院经济学和现实经济活动的互动,以及课程学习和专题研究的互动。

三、教学实践(Teaching Practice)

有了一套好课程后,还需要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和高质量的教学,才能把书本上的知识有效地转化为学生的个人资源。以上提到的这三大名校的经济系都配备了一支很出色的师资队伍,它们不仅规模庞大,学术造诣高深,专业领域广泛(MIT拥有包括诺贝尔经济学奖获者萨缪尔逊在内的38位经济学教授;在宾大经济系任职的有约40全职教授,部分来自本校商学院的兼职教授,以及十多个来自世界各地的访问学者;普大的经济学教学群体则由近50全职教授组成),而且从经济学诺贝尔奖获得者到一般教授,都积极地活跃在本科教学的第一线。他们在直接向学生输送经济学知识的同时,还以自己的学术成就和政策影响间接地传递着经济学的专业魅力和社会意义。他们的长年教学活动提供了不少可供借鉴的经验。

1、坚持教学和研究双优的传统 在美国经济学教授眼里,教学一直被看成是自己作为教授的一份职责。他们认为,和学生建立教学关系,不仅便于传授经济学知识,培养更多的经济学专门人才,而且还能发现新的理论方法论问题,推动自身的知识更新和研究发展。另外,教学还是检验自己研究成果的方式之一。当你把自己的经济学研究成果形成一门专业课或专题经济学课程时,学生对课程的修学兴趣、教学评价等都是很有价值的参考依据。所以,教学既是教师一项义不容辞的职责,又是一种教学互动、师生相长的双向互利的知识化过程。与此同时,如果说教学是前台的知识表演,那么研究就是台后的知识锤炼和创新。通过对教学疑难问题的研究,可以提高课程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借助对某领域、某专题的长期研究和成果积累,可以更新原有课程的内容,也可以开设新的经济学课程。MIT的萨缪尔逊教授编著的经济学之所以一直再版,成为美国甚至其他国家最受欢迎的本科教材之一,主要得益于著者长期以来不懈的经济学研究努力和源于研究成果的知识积累和更新。因此,专业研究不很活跃或明显后滞往往会导致专业教学内容常年不变、陈旧落后,教学手段单一呆板、少有创新,特别是新课增长缓慢,即使偶尔开出新的课程,也是照搬别人的,由于不是自己的长期研究对象,上起来并不得心应手,教学效果受到很大的限制,甚至影响学生对专业的修学兴趣。对教学和研究之间关系的正确理解是美国经济学教授积极参与本科教学的一个重要原因。

2、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提供教学服务 美国大学经济系都会提前公布每学期开设的课程、任课教授和课程教学内容。而任课教授则会在第一次上课时向修课的每一个学生提供一份教学大纲,描述本课程教学的主要内容,基本目标和要求,选用的教材及辅助学习教材,教学进度,课堂纪律,成绩评估标准,考试的时间安排,任课教师的联系电话和办公室辅导时间等。其中,学生使用的教材由大学书店的教材部统一按照任课老师的要求向出版商提前购进,学生再根据选修课程的代号自选向书店购书,其他学习资料或课堂上分发的材料则由学校的复印中心负责制订。这种采用“一店一中心”的统筹运作方式,既避免了由于各系分散经营所造成的人力和物力的浪费,又大大提高了工作的效率。课堂纪律主要涉及对学生逃课行为的惩治,除非生病或相关的实发原因,学生是不允许缺课的。课程的最后成绩评定一般以各种考试所得的分数,作业完成的情况(包括完成的质量和时间)以及出勤率等进行加权计算。任课老师的办公室辅导通常一周一到两次,每次约一个小时,如有其他需求,还可以通过电话预先约见。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这一份教学大纲就象一项师生之间的教学合同,它规定双方的责任和义务,约束各自的教与学的行为,以确保教学进度和质量。

一些大学的经济系对个别核心课程还采取多教授联合教学的方式,以提高课程的教学层次。如宾大的微观经济学导论和宏观经济学导论等经济学的基础课都是由三个教授合上,其中一位教授为主讲,并负责协调。这种小组式的教学方式,有利于博取各个教授的专业特长,使课程的每一个部分的传授都能达到最高的水准。而且,多人授课还给学生增添了比较评估不同任课教师教学效果的机会,无形中给任课教授施加压力,促使他们把课上得更好。另外,除规定几门核心课程为必修外,其他的则形成一个供学生自由选修的课程库,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专业兴趣,在本科负责教师的指导下,选定要修学的以满足专业要求的其它课程。对选学的课程,如对其涵括的内容失去兴趣或不满意任课教授的教学,可以在规定的期限内,随时退修。为了便于学生随时了解和查询有关本科经济学教育计划的各种信息,美国各大学都在英特网上建立网页。从以上几所大学经济系的网页来看,其内容丰富且时效性强,还设有邮件信箱,提供咨询或接受建议,进行网上即时信息服务。通过网页,一般可以查阅到该系的概况,师资个人背景和总体结构,专业入读须知和毕业要求,课程简介,主要课程的教学大纲,考试规则,奖学、实习或研究机会,专题学术讲座时间表,以及本科教育答疑等。

3、构建有效处理本科事务的组织该组织一般分为教师和学生两个层次。

在教师层次,通常由本科主席、本科教学顾问以及本科协调人或秘书等人组成。在宾大经济系,本科主席主要负责向本科生提供信息以及解答有关本科经济学教育计划的各种问题,特别是主持召开每学期开学初的本科专业聚会。本科顾问则定时在办公室接待本科生,为他们提供各种咨询,包括选修什么课,什么时候选修,以及如何根据系里的政策规定,顺利完成经济学的专业学习任务等,同时还负责通过对过去毕业生的问卷调查,为新生搜集经验信息,如一些专业修学的状况和建议,各种经济职业的工作概况和新的职业机会及其专业要求等。另外,系里还鼓励本科生利用各个教授的办公时间去进行个人访谈,了解他们从事的研究和学术侧重点,就学习中的问题寻求他们的直接帮助.。在每学期的提前注册期间,系里还举行教师茶会,不少教授不仅参会,而且还渴望与学生讨论有关经济学课程的教学,经济学学科现状及前景,还有学生对未来的计划等,系里也鼓动学生出席茶会。

在学生层次,主要是学生自行组织的机构,如宾大的本科经济学社,侧重于向本科生提供学友咨询服务(Peer Advising);MIT的本科经济学学会则经常聚会讨论就业机会和研究生教育,策划推行社会功能,组织面向本会会员的系列专题讲座,定期安排本科生与教师的面谈会,交流对本科经济学课程安排的意见,帮助教师了解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普大是在每年的秋季开学初,由学生自选出由4名三年级和4名四年级的本科生组成的本科生系委会,主要负责向系里传递有关课程设置问题、教学情况和学生的各种要求,发挥密切师生关系的桥梁作用。

四、研究活动(Research Opportunities)

为了让本科生不仅学好课本知识,修出好成绩,而且还能把课堂知识应用于实践,培养以解决实际经济问题为目的的研究和决策能力,美国大学经济系还为本科生一边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强化他们的学术意识,一边创造许多机会,鼓励他们参加各种研究实践。

 MIT等几所名校经济学系都积极举办各种学术论坛系列,一方面邀请世界各地的著名学术权威、经济官员到系作学术演讲,以了解国际学术动态和经济政策走向,汲取各方的学术之长;另一方面则请本校与经济学相关联的外系教授作应用型或学科比较的讲座,以拓宽学术视野,引起对交叉学科、边缘领域的专业兴趣;再一方面是由本系的教授报告正在从事的各种专题研究的中期成果,以加强本科生对任课教授的学术了解。如普大经济系近期举办的各种学术讲座、专题报告会就有11,包括国际金融、产业关系、微观理论、微观经济政策、宏观经济学、公共财政、计量经济学、政治经济学、发展研究、人口研究以及暑假专题讲座系列等,平均每周都有十场左右的专题报告和学术演讲。在这些系列学术活动中,有不少是由校友捐资或大公司资助创设的。

另外,各大学经济系还建立各种旨在鼓励本科生参与学术活动的研究成果奖。象宾大以经济学诺贝尔奖获得者克莱茵教授为名的“克莱茵经济学研究优秀奖”,每年根据任职教授的推荐,奖励一名在经济学研究方面特别突出的四年级本科生,其奖金不低于150美元。

在提供经济学研究实践机会方面,各大学也做出相应的努力,并把让学生获取一定的经济学实际研究经验,也作为经济学本科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MIT,经济系提供了三种渠道帮助学生积累研究经历:1.课程的专题研究实践,它是计量经济学课程的一个组合,由学生自己选题,通过经济学基本原理和分析方法的相互结合,就所选题目进行理论假设,变量测度,资料搜集和分析,最后提交一个完整的研究报告;2.参与MIT的本科研究实践活动(the MIT Undergraduate Research Opportunities Program,简称UPOP),这种活动的绝大多数项目在师生之间建立一一对应关系,以向学生传授如何做经济学研究的知识,帮助他们为进行后续的独立研究做好准备;3.利用暑假参加由本系教授主持的经济学课题研究或到某一产业单位、研究机构进行暑假实习。宾大的本科生经济学研究参与主要是和课程学习相结合。如开设研究预备课程(Research Exposure Courses),通过对本系教授研究实践的介绍,帮助学生了解什么是课题要研究的问题、课题研究的重要意义、学术背景(即和前期研究成果的联系)、采用什么研究方法及其长处和缺陷、资料来源和质量以及最后的分析结果等,熟悉经济学课题研究的整个过程、主要环节和注意事项。还有设置研究论文课程(Research Paper Courses),它与普大的自选研究(Independent Work or Study)很类似,主要是利用在修学研究预备课时获得的研究方法知识,结合已学过的经济学理论和方法论知识,直接进入实际的专题研究过程,包括对前人研究成果的梳理和综述,搭建自己的理论架构并具体化为供后期统计检验的各种假设,搜集资料和选择分析方法,以及对资料展开分析和分析结果的展示及评论等,最后提交一篇规范的研究文章。美国大学经济系鼓励本科生参与研究实践的做法,既密切了本科生与教授在教学和科研方面的互动关系,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从事应用研究的兴趣,使他们在掌握和使用经济学知识方面都获得发展。

五、思考和建议

我国高等教育活动产业化、市场化的一个重要标致,就是推行收费教育,即减少政府对教育的财政拨款,扩大来自学生个人或家庭投入的资金来源,使教育转化为有偿的知识服务。在这种新的运行情势下,一个大学原来由政府决定的命运现在逐步转交到被教育的对象即学生的手上,没有学生报读的大学是要关上校门的,没有生源的专业和系是要撤并的。因此,如何吸引更多更好的生源,特别象美国的名牌大学在收费极其昂贵的情况下如何继续吸引众多的学子前来报读,则是每一所大学,也是大学里的每一个系都要认真加以思考和采取必要的对策。从以上介绍的几所美国大学经济系办学情况来看,是否可以从下面几个角度去改变我国经济学本科教育的现状,以提高高中毕业生报读经济学专业的热情,特别是吸引优秀的生源加入经济学的专业学习。

1.经济学教育目标的吸引 

一个明确而富有感召力的教育目标,可以突出经济系的整体专业形象,扩大对潜在生源的影响,还可以为课程设计、师资筹集和教学环境建设等进行理念上的定位。要确立一个好的经济学教育目标,必须认真思考和解决三个问题:一是为什么要办学;二是怎么办好学;三是什么才是办好了学。对这三个问题的解答就形成了经济学教育目标的三大构成,即教育理念、教育方式和教育要求。美国几所名牌大学经济学本科教育的实践表明,经济学本科教育要面向市场,要为市场活动培养适用的经济学专业人才;在教育中,要以学生为中心,注意课堂学习和研究实践并重,引导学生在对实际经济问题的分析中达到对经济学理论与方法的兼蓄并收;教育的产出必须是拥有扎实的经济学理论知识、技术知识和信息知识,并能运用这些知识进行独立研究、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的专门人才。

2.经济学课程设计的吸引

本科经济学课程设计要突出基础知识和应用知识以及定性和定量知识的两大教学结合,以构建由理论经济学、计量(方法)经济学和应用经济学组合而成的经济学课程体系,其中,应用经济学还可细分为部门经济学、区域经济学、边缘(交叉)经济学以及专题(研究)经济学课程等。在努力增开新课,扩大可修课程数量的同时,打破现存的单一、被动的修课模式,系里只确定三至五门必修的核心课程,其余的都改为学生自由选修,以便根据未来市场就业的需求,结合个人的兴趣,形成各有侧重点的专业背景和研究能力。总之,扩大课程的数量,增强课程的实用性,以及提高修课的灵活性应该成为经济学课程设计的一个思考取向。

3、经济学教师资源的吸引 

美国大学办学的一个指导思想是想方设法录取最优秀的生源和聘用最出色的师资,并以名教授吸引更多的学生。要在现有的市场化情势下,增强我国大学经济学教师资源的吸引力,可考虑以下几个对策:一是推动教师的专业重点的多样化,以便能够结合所长开出更多更好的经济学新课程;二是提高现有师资的方法经济学水平或经济学定量分析的能力,以制止对定性经济学的过分偏重而使经济学本科教育流于空泛;三是摆好教学与研究之间的关系,鼓励教师更积极地投入经济学的研究活动,进一步发挥研究对教学的促进作用;四是加强教学交流,鼓励教学方式的创新,对核心课程可采取多人教授组合教学的方法;五是完善对教师的教学质量的评估制度,学生的问卷评估有它的参考价值,仍应该继续采用;六是提高优惠条件,广招天下名师。

4、其它环境因素的吸引 

这方面的工作主要包括进行系文化建设,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开设各种经济学专题讲座、学术报告、午餐座谈等,大力营造浓郁的学术氛围;密切师生之间的教学及学术联系,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更及时的教学咨询、研究辅导、课题参与以及实习机会;严格奖惩制度,严肃考勤和考场纪律;实行研究生收费教育,扩大系保送读研究生的比例;建立完善的本科生服务系统,如咨询服务、信息服务、教学服务、就业服务等,特别是帮助学生与校友建立定期的信息和咨询服务关系,了解就业行情和新的职业机会及其对专业知识结构的要求,以及与一些单位建立连续的实习关系,使就读本系的学生,边学习边积累工作经验,以便毕业时能顺利地走上工作岗位,发挥自己的专业才干。

2)美国大学的经济学教育

请参看钱颖一(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 经济系):《美国大学的经济学教育》,

《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302期。

 

八、经济学专业学生学习的相关内容

经济学作为一门研究现实世界中的个体、家庭、商界、政府和整个社会为满足自身利益做出的选择以及这些选择的约束、收益和激励因素的社会科学。可以说所有的经济学所研究的问题都来自于人类的现实需要。也许,对于大多数经学生来说,不会把研究经济学理论作为他们终身的职业。他们将不同领域工作,例如银行业,贸易,制造、管理,金融,保险,房地产,法律,政府,新闻业和制造工厂等。但是,经济学几乎对所有上述领域都具有重要意义。经济学是对你大脑的一种训练,几乎你在经济学中学到每一件事情都在锻炼你对现实经济问题的抽象思维。系统的经济学知识能给人带来巨大的好处,能让人们对世界了解更深刻,扩展的职业发展机会,帮助自己的未来的财富积累。如果学生学习掌握了那些经济基本理论工具现实世界就是一本大的移动的经济学的教科书。
   
可以说,经济学就在我们身边,要学好经济学,经济学是问研究现实问题的,仅仅学习专业教科书,对许多经济学原理可能不能深刻理解,因此还应该关注现实经济学问题,关注广播电视网络报纸和自己身边发生的各种经济现象,同时还应该读一些普及经济学的著作,美国经济学家贝克尔的《生活中的经济学》,斯蒂格利茨的《经济学小品》、梁小民的《寓言中的经济学》、张五常《卖橘者言》以及《经济学家茶座》中的随笔等等。这些书一方面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地分析各种现实问题,能引起学生学习经济学的兴趣,使学生能更容易地接近、感悟和接受经济学,也能加深学生对经济学原理的的理解。经济学是一个大范围,包括了不同的分支,在有了经济学的基本知识后,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与需要,有重点地选读。想从事公司管理的可以读一点管理经济学,关心社会政治问题的可以读书一些新政治经济学、制度经济学,有志于投资理财的可以读一些点金融投资学的书,想从事国际贸易的可以读一些国际经济学等等。如果有志于进行经济学理论研究的同学,还可以阅读如《公共经济学》(Lectures on public economics)(阿特金森(Atkinson, Anthony B.) [] 斯蒂格里茨(Stiglitz, Joseph E.)著)、〈政治与市场: 世界的政治经济制度》、《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 产权学派与新制度学派译文集》、《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货币、银行与经济》(Money, Banking, and the Economy)〔美国〕托马斯·梅耶(Thomas Mayer)、〈法和经济学〉等等。可对经济学之应用领域获得一个更深刻的视角。